当前位置: 矿山机械设备 > 设备采购 > 七台河精神石英成金耀煤海矿山铁
当前位置: 矿山机械设备 > 设备采购 > 七台河精神石英成金耀煤海矿山铁
“石英”成金耀煤海
——记原七台河矿务局总工程师石英
作者:邢秀芬
他像春蚕一样默默吐丝,他像耕牛一样无私奉献,他是矿区开发建设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中的一员,参与见证了七煤从筹备处到矿务局,再到七煤集团公司的全部发展历程。年,他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与闻名全国的劳模张秉贵、时传祥一同登录了《中华劳模大典》,他,就是原七台河矿务局(七台河矿业公司)总工程师石英。
采煤工程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石英生于北京市顺义县,于年从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冶金专业毕业,同年在北平解放前夕参加了华北革命大学先修班,年,为开发祖国煤炭资源,他来到东北重要煤炭基地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工作,从此投身于新中国矿区开发建设——
爱祖国风华正茂投身边陲建设
爱斯坦因曾说过,“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这句话成为了石英一生致力于矿区建设的座右铭。
年为开发祖国煤炭资源,石英来到东北重要煤炭基地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工作,在兴山矿任见习技术员、效率员、主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等职务。此时,石英与远在北京的妻子分隔两地,妻子一人撑起了家庭的重担,上要伺候老人、下要养育刚出生的孩子,夜深人静时,石英把对妻儿的满腔牵挂付诸笔端,以书信的形式向妻子表达关爱之情。直至年,夫妻二人才结束了两地分居生活,相聚在鹤岗。
年,石英因工作需要,调任原勃利矿务局胜利采区(今七煤公司新建矿)任工程师。
六十年代初的七台河,矿井生产条件十分落后,机械化程度很低,许多矿井还用原始采煤方法。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胜利采区煤种属低硫、低磷、中低灰分肥焦煤,这种煤在我国炼钢有“药引子”之美誉。那时采煤靠手刨、人背,生产效率极低;工人住在“地窨子”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目睹这一切,石英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坚定了一定要尽快建设好七台河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由于矿井简易投产,生产系统综合性差,长期达不到设计能力,强烈的事业心驱使着瘦弱的石英白天深入基层了解一线生产情况,晚间就在简陋的宿舍里学习国内外有关资料,掌握先进的采矿信息,就这样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着。
当时的胜利采区全部采用木支架,强度低、费用高、巷道维修量大。石英致力于支护方式改革,实行了锚杆支护,既减少了木材、钢材的消耗,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效,加快了掘进速度。随着胜利采区不断进行局部改造和设备的增补、完善,胜利采区的产量逐年增加。
这期间,33岁的石英以顽强的毅力取得了东北工学院函授毕业证书。当时,他满可以到条件优越的地方工作,同志、亲友、家属多次劝说都没有动摇他在矿区工作一辈子的决心,他爱上了七台河这块少有的主焦煤基地,把发展七台河视为自己的光荣职责。
三十载埋头苦干致力矿区发展
年春天,石英调到七台河矿务局任生产技术处主任工程师,年下放农村插队落户,年调回七台河矿务局生产处后,根据七台河矿务局当时的生产实际,于年大胆提出了七台河矿井改造分两步走的设想,在七台河矿务局党委和七台河矿务局的领导下,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攻关。石英于年开始执笔规划改造矿井蓝图,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新建矿、新兴矿、桃山矿的斜井群进行矿井集中方案设计。他要从根本改变矿井的技术面貌,更快地促进矿区的发展。
牢牢地抓住了长远规划这一有力“望远镜”的石英带领着他的课题小组,从年开始,首次对新建矿小井群搞集中设计——新建钢带机集中斜井,是全国最早规划矿井集中设计之一。
年,石英担任七台河矿务局副总工程师后,带领科研攻关小组日夜奋战在生产第一线,广泛听取工程技术人员的建议,终于在年实现了五矿七井的现代化皮带井集中生产,完成了对全局五矿20对片盘斜井群的环节改造,使采煤机械化不足10%提高到78%。使七台河矿务局从年开始到年对21对矿井进行了集中改造,最后形成了三对现代化钢带机皮带斜井、一对吊挂皮带连续提升矿井,实现了一矿一井,全局煤炭产量从年的万吨增加到年的万吨,成为我国中型矿区,被原东煤公司列为“四个壮年局”之一。
在集中改造设计过程中,石英注重在集中改造时既要增产又要节约,在新建矿集中改造中,节省巷道工程米,并且节约了四套提升系统的设备,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万元。他提出的在绞车道回采煤柱、回收双巷煤柱等方面的意见,在实践中都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石英在七台河矿务局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的十多年间,使七台河矿务局实现了矿井集中生产,加快了老井改造,发展了小煤矿生产,加快了新井建设,保证了七台河矿务局的生产发展后劲。年,石英领导撰写的《矿井技术改造科研成果》获东煤公司一等奖、七台河市科协一等奖。年撰写的《改革井巷布置实现集中生产》论文获省煤炭学会优秀学术论文四等奖,还有《富强煤矿达产措施》《锚杆支护在巷道中的应用》等论著,这些科研成果都是他二十多年刻苦钻研的结晶。
石英深深懂得人才和矿区发展的关系,十分关心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经常辅导、放手使用年轻同志,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在职的三十多年来,他为七台河矿务局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年,石英着手七台河矿区第二期集中改造工作,虽然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但还像以前一样从不休一个星期天、节假日,为七台河矿区发展日夜操劳,正像老同志们说的:“矿务局发展的每一步都凝结着石英总工程师的心血。”
年,石英从原七台河矿务局总工程师岗位上离休。工作三十多年来,石英曾任七台河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煤炭学会东北分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煤炭学会常务理事。这位采煤工程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不论职务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毫无怨言、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地为党的事业和七台河矿区的振兴做好技术工作。
致力于矿山煤炭事业发展的石英也屡获殊荣,年10月1日,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年5月1日,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年5月30日,被授予国家煤炭部劳动模范称号;从年10月份开始,为矿区开发建设作出特殊贡献的石老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追朔新建矿、矿务局的过去,再看看新建矿、矿务局的今天,五十多载斗转星移、日月交替,今日的新建矿已十上万吨,过去的小土群、片盘式斜井矿发展成现代化、集中化生产的年产万吨原煤的大型矿井,原七台河矿务局也已成为年产千万吨的七煤集团公司。
看今朝劳模时代风采仍在延续
石英能够忘我地工作,他的“贤内助”许崇英功不可没,有着包容之心的许崇英悉心照料着视工作如生命的石英,从未与石英红过脸、吵过架,全力支持着丈夫。
石英与老伴许崇英共同走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这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幸福时光见证了原七台河矿务局的成长历程。
年,19岁的石英与许崇英经双方父母包办在原北平市成婚,石英当时正在北平国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读书,婚后三年,夫妻二人共同生活不足三个月,温良贤淑的许崇英从无怨言,精心持家、侍候公婆。
年,许崇英背井离乡从北平追随丈夫来到鹤岗。
提到万里投夫,许崇英的脸上充满了阳光。“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没有离开过家乡,也不知道哪儿是哪儿,石英在信中的一句‘来吧,到鹤岗来吧’,我就抱着3岁的大儿子乘了三天火车来东北找他。”石英参加工作后,从没因家事受到过牵绊,“油瓶倒了不用扶”,大事小情都是老伴一人张罗。许崇英也曾有过两次参加工作的机会,但是为了支持丈夫工作,为了这个家,她都放弃了。
如今,为七台河矿区开发贡献了毕生心血的石英因病去世,享年80岁,他的业绩入编《中国煤炭工业高级工程师名录》等地方性书籍和《中华劳模大典》《中国专家大辞典》《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大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开国将士风云录》等国家级书籍。
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表现出时代英雄本色,在石英身上,我们看到了建国初期白手起家、硬打硬拼,为改变我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老劳模的时代风采。有一首诗这样形容石英:“心血流向笔尖,思维牵着地层。让矿区有水快流,献出你全部赤诚。不愧为石中的英灵,能为大厦奠基,能雕腾飞的龙。”
矿山铁汉煤海脊梁
——记桃山矿原通风二区工会主席王和
作者:邢秀芬
王和,年生于辽宁,初中文化,党员。桃山矿原通风二区工会主席。年参加工作,二十年工作在采煤一线,没换过工作,没休过班,连结婚、母亲病故、妻子生产也不休班,被誉为“矿山铁汉”。年当选“省劳动模范”,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年当选省九次党代会代表,8年获七煤集团公司(七台河矿业公司)矿区开发建设五十周年“功勋矿工”称号。
每天,王和匍匐在低矮潮湿的采煤工作面,在井巷延展和原煤涌动中,青春的光阴随着岁月流逝,他的激情连同乌金蕴藏的火热,一同释放给祖国,祖国建设需要原煤的光热,更需要甘于奉献的青春。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支援祖国、建设祖国就是最大的荣誉和最强的政治。为了这一切,可以放弃小家、放弃个人的生活,他新婚之夜不休班、母亲病故不休班、妻子生孩子不休班、自己肋骨骨折也不休班——祖国需要我。
桃山矿通风二区工会主席王和出生在辽宁省的一个偏远山村。年初秋,在七台河的一个熟人向他介绍了矿区生活,他热血沸腾了,带上家里仅有的几十元钱,在二老双亲的百般叮咛中,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北上列车。这一离家,就是整整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中,王和在矿山安家立业,由一个农村青年成长为“局劳模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二十五年,他没耽误一个班。
年7月14日,是王和结婚的日子。那天,正赶上王和上三班,他对新婚妻子说,“我要上班了。”妻子眼中含满了泪水,是委屈、失望,还是无奈,说不清楚。王和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想:“咱干什么吆喝什么,矿工不上班干什么?”
王和迟到十分钟到了井口,这对一向提前上班的他来说是从未有过的,同事们感到奇怪,几个工友再三询问,他很随便地告诉大家:“今天结婚了。”班长一听就火了:“这么大的事儿也不告诉弟兄们一声,再说新郎官上的哪门子班啊!”井口领导让他休息三天,工资照发。王和心中一阵阵激动,他想,就是为了这份关怀和情谊也要上好班。就这样,他与工友们一直上完了三班,又处理了一些别的事情。升井时,天已蒙蒙亮了,回到家,新婚妻子仍旧在等他。看到王和回来了,忙着给他煮了一碗面条。这就是王和的新婚之夜,王和婚后的第一顿饭。在王和新婚的一个月里,他不但上满了班,还连勤10个。
年冬天,王和接到母亲病重的电报,陷入了痛苦的矛盾之中。作为长子,他已离家八年,在母亲病重时能在床前端茶倒水尽尽孝道,也是他渴望的。但当时采区条件不好,效益不好,出勤人数少,有的工作面只有四五个人上班,这个时候请假,不是给单位添麻烦吗?王和把痛苦压在心底,默默地坚持上班。时隔不久,第二份母亲病危的电报又到了采区。井区领导看到这份电报,破例给了王和7天假,正常报工。
第二天,王和同妻子登上了火车。当火车启动的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自己心里空空的没有着落。抓保勤时表的决心、兄弟们流汗奋战的工作场面、全班的产量……这些,总在脑海里翻腾,挥也挥不去。车到勃利车站,在亲情与工作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拉着妻子下了火车赶回了采区。领导看到他这个样子,既赞赏、心疼,又无奈地说:“你啊,那就下井吧!”
不久,王和接到弟弟来信,说母亲病逝了,母亲临终前看着王和和妻子的照片,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王和和妻子对着老家的方向双双跪下,默默地流泪。第二天,他又第一个来到了采区。
年7月,王和入了党。一位朋友问他:“你入党的动机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上满班、干满点、多出煤。”朋友说:“回答的太浅了。”王和却理直气壮地说:“大道理我懂,但我是一名工人,落实到我身上就是实实在在地干活。”听了他的话,人们称赞说:“王和是个好矿工,朴实无华。”
作为一名党员,王和的干劲更高了。一次在井下打支柱,一名新工人由于经验不足,慌乱中推倒了一颗支柱,正好砸在了王和的胸口,当时他虽然觉得一阵钻心的疼痛,但没有声张,咬着牙干完了这个班的活。回到家,疼痛加剧,医院去看看,可他考虑班上人员少、工作任务紧,吃了几片去痛片,又坚持上了班。一个月后,医院拍了X光片,医生说:“你的一根肋骨骨折了,现已基本自行愈合。”到这时,王和才知道自己骨折,但一个多月没休息,只靠去痛片顶着。领导说:“这小子真有钢劲儿。”
自从年12月王和到桃山矿当上一名翻打工,就没休过一个班。领导多次表扬他,但王和总觉得工人上满班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没什么值得表扬的。
年7月,王和的妻子即将临产,可他仍一心扑在工作上。妻子挺着笨重的身子做饭、挑水、买粮,邻居都替她生气。直到妻子临产,王和也没有耽误过一个班。
被评为“省劳模”,坐飞机去北京参加全国五一群英盛会,当上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荣誉的光环是对创业者最大的肯定,面对光彩夺目的奖章,珍惜它——需要付出,再付出。
年,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和香港胜利回归,成为载入共和国史册的两件大事。这一年,对于王和个人来说,也有两件大事值得一提,一件是他被评为“黑龙江省劳模”,参加了全国五一群英盛会;一件是他当选为七台河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当王和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一刻,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涌上心头。在北京的那些天,大都市的繁华、如梭的人流,叫王和心神不定。但他十分清醒,自己还是一名翻打工,自己的岗位仍然在井下。王和默默地下了决心,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出满勤、干满点,还要在平时工作中体现出劳模的样子来。
年5月4日,王和回到了离别8天的七台河,七台河矿务局领导专程到火车站接他,并反复叮嘱他好好休息几天,别忙着上班。然而一回到矿井,王和就特别激动,一看到作业服和矿靴,手脚就闲不住。当王和出现在工人弟兄们面前的时候,大家呼地一下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那份亲热劲儿让王和一辈子都忘不了。王和憋了半天,大喊一声:“兄弟们下井去。”喊完了这一嗓子,王和流下了热泪,他真的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感激这些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弟兄们,也感激领导的关怀和培养。
有人说,这回王和要当官了,出了名了,用不着天天下井了。当看到王和仍然穿着工作服天天下井,又说,王和这小子什么也不是,光知道瞎干,要不早提拔上去了。王和没听这些,嘴长在别人身上,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仅年,王和夜班就上了多个,每个班要打颗支柱。
王和还真当了一段时间的官,后来他辞掉了这个官。2年7月,桃山矿九采区由于接续紧张,生产形势发生了变化,巷修任务十分艰巨。为充实巷修队力量,井区领导派王和到巷修队任队党支部书记,听说是工作需要,王和没什么可说的,就服从组织安排到巷道队去了。
那段时间里,王和和段长带领弟兄们连勤延点,敢打硬拼,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多次受到井区领导的表扬。就在这个巷修队热火朝天大干的时候,王和原来段队采煤队却遇到了过断层和石包、机组不正常、生产组织上不去等情况。工人挣不到钱,老工人借故不上班,新工人跑了很多。王和听说后,就找到井区领导要求回采煤队。区领导说:“巷修队这边也需要你啊!”王和说:“此时采煤队更需要我,从我上班开始就在采煤队,十二年了,老工人走了一批又一批,新工人来了一茬又一茬,不管这里挣钱不挣钱,条件好坏,我都坚守在这里,是采煤队培养、造就了我。”他多次找领导坚决要求到采煤队。
好心的朋友劝王和:“别犯傻了,在一线干翻打,熬了十二三年,苦累不说,还危险。钱没多挣、力没少出,在巷修队当当书记,大小也是个官,群众威信也挺高的,钱又不少挣,别人都想方设法往出跑,你干什么非争着要回采煤队呢?”亲戚、邻居也说他没出息,王和却不这么想,他是劳模,是党员,关键时刻得冲上去!
于是,王和不顾亲朋好友的劝告,毅然决然地回到了采煤队,又当上了一名普通的翻打工。那些天,他常常连勤延点,不管份内份外,哪缺人手就帮哪干。在王和的带动下,采煤队一天天壮大起来,一些不上班的工人又回来了。王和是聪明还是糊涂,不当书记当翻打工,他不后悔。
淡泊淡定,一代青年的成长离不开沃土的培养,需要众人合力撑起的舞台,需要有甘于俯首的人梯精神——甘于奉献而无怨无悔。
在生产一线,王和算是老工人,弟兄们都挺佩服他的,尤其是他当了劳模后,在班上说句话也有份量。
3年12月的一天,采煤队工作面溜子坏了,脱下去三节,机械化段队人员少,干了这样就干不了那样,忙得团团转,要修好溜子需要很长时间。当时正值全矿大战十二月份,各井区的生产任务十分紧张。弟兄们都等在井下,眼着看这一班就要白白地浪费过去了。一班不出煤就要影响全井区的产量,王和心里特别着急。当时采煤班长不在现场,王和就主动带领大家帮助机械化队修溜子,溜子修好了,交接班的时间也到了。这一天,虽然这班采煤的弟兄们没挣到钱,但大家都说:王和做得对、看得远,都是下井的弟兄,不能光想着自己!听到这些,王和的心里热乎乎的,那天下班回家,王和破例喝了两盅白酒。
煤矿工作十分危险,特别是干翻打,有如虎口拔牙,须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井下的这些年,王和不但做到了自我保安,同时也时时刻刻关心同伴的安全。
有一次大班,王和与工友王德生两人一个班,翻打支柱。王德生干第一段,王和干第二段。那天由于三班人手不够,他俩连了一个班。到下零点班交接班的时候,交接员来查支柱,一数,王德生那段丢了两颗。按井口规定,哪段丢了支柱由哪段个人包赔。王德生又查一遍也是缺两颗,急得他跳了起来。王和安慰他说,别急,我帮你找。可王德生不同意,他知道都已经在井下干了十几个小时,又饿又累,恨不得马上升井回家。可王和仍坚持帮他找,他们找了很长时间、扒了很多石头,才看到两颗支柱被压在一块大石头下面。他俩奋力往出扒,但石头太重,怎么也扒不出来,这时上零点班的工人也急着翻打这道支柱,他俩在那扒支柱影响零点班工人干活。王德生想在采空区那面把支柱弄出来,此时,采空区的顶板已相当危险,王和破着嗓子大喊:“王德生,快停下!”而王德生的头已经伸了过去。这时,只听一声巨响,采空区的顶板全落了下来,煤尘把眼睛都迷住了,什么也看不到,王和不知道王德生是否被砸着,凭着经验,爬到王德生跟前,王德生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王和一直帮王德生把那两颗支柱扒出来,当他们精疲力竭地相互搀扶着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出巷道后,王德生才说一句话:“王哥,我的命是你给的,以后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那天,他们在井下整整干了十八个小时。
还有一次,王和同一个小班的新工人李学堂下井时,王和在工作面往上爬,看见前面地板上有一束灯光,到近前一看,是李学堂在采空区睡得正香。王和一看危险,急忙把他喊醒,俩人刚到安全区不远,就听到哗啦一声巨响,那面顶板全落了下来,李学堂躺的那个地方的顶子被推出三米多远,他当时就吓傻了。从此后,李学堂再没违过章。
当上劳模后,王和已不再只满足于个人上好班、出满勤,而是处处为他人着想。他的工资并不多,邻居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没钱读书,他拿出刚发的元工资;工友们互相有了意见,闹了纠纷,他主动帮着劝解;工人与领导有了矛盾,他主动帮着疏通……由局劳模到省劳模,又当上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但他始终没忘记自己是一个普通的翻打工,始终没忘记工人要出满勤、干满点。他参加事迹报告团演讲时,白天演讲,晚上上班,公司党委书记周福见他眼睛红红的,就打电话到井口,关照要他休息好。王和想,一个公司党委领导如此关心一个两手黑黑的翻打工,不好好上班能对得起谁?
千尺井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王和没换过单位、没换过工种、没休过班。他患了感冒没时间打针,用去痛片顶着;头发长了没时间剪,让妻子用剪子剪,他被誉为七煤集团“煤海一线的保勤大王、满勤大王”。
年1月19日,原省委副书记杨光洪亲自到王和家中看望和慰问了这位煤海一线的普通矿工。
小编工作成果已与此赞挂钩,如果您能为小编的辛勤点赞的话,小编将感激不尽!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个好白癜风初期症状有哪些转载请注明:http://www.kuangshanjixiea.com/sbcg/9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