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矿山机械设备 > 设备发展 > 小猴王修成正果范庆平
当前位置: 矿山机械设备 > 设备发展 > 小猴王修成正果范庆平
点上方↑“河南文苑”即可免费订阅本
小猴王修成正果
报告文学:范庆平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王建设,年出生在修武县西村乡平顶爻村,他从小是听着东方红的乐曲,背着毛主席语录长大的。为此,他一生中从不畏艰难困苦,勇于登攀,到后来,终于走上了一条幸福的路。
一
王建设,从小出生在深山老林之中,从他记事起就失去了父母亲,兄妹五人,最大的哥哥才只有16岁。
常言道,长兄为父,嫂娘为母。这句话用到王建设身上十分恰当。虽说才年仅16岁,却尽自己的能力撑起了这片天。
他和他的两个大妹妹,大的14岁,小的10岁。可对只有6岁的王建设和年仅4岁的小弟弟,却是百般的爱护。怕他们冷,怕他们热,夏天用扇子为他们驱赶蚊虫,冬天抱着弟弟用身体为他们取暖。当家里只剩一块馍的时候,他们的大哥总是一掰两半,分给两个弟弟。当锅里仅剩一碗饭的时候,他就给两个弟弟一人半碗。
他娶妻后,给爱人说:
“你可以让我受点委屈,但我在不在家,可千万不能虐待我的两个弟弟”。他爱人很体谅丈夫的心,把慈母般的爱,奉献给了两个小弟弟。
王建设,出生在50年代末期,又没有了父母的照应,家里当时穷的叮当响,几个孩子的生活,多么难过呀。记得有一天,他和二姐两个在家里,锅滚的声声作响,可姐弟两人,在屋里转了几个圈,一点米面也没有找到。最后在一个瓮里看到有半碗玉米面皮,就挖出来倒在了锅里。接着,姐弟俩又把从山上采来的树叶野菜用水洗净,放进了锅里,将就做了一顿饭。
年的秋天。两季没收成,每天按7两分粮食,一共分了九天的口粮。真没啥吃的时候,党和政府送来了救济粮。当时为了解决村里的吃水问题,集体正在修水池。因此,少量的白面和玉米面只好留下来,让修水池的主劳力吃。分到群众手里的,只有荞麦和红薯片。口粮缺口太大,没办法,在上课放学的时间里,王建设和村里的十来个孩子们,就成群结队的漫山遍野去挖野菜,采野果充饥。在上学期间,因为买不起纸笔,只好用石板和山上捡来的白土块写字。
他十岁的时候,外边的路修到了双庙村。有外边的人来山里收荆笆,每个一毛钱。小小年纪的王建设就学大人的样子,砍来小棍,割来荆条,编了5个荆笆,跑7里路,背到双庙村口卖了五毛钱。
自己第一次有钱了,他宝贝一样的把钱圈起来,用线缠着装在衣兜里,经常用手摸着。可是,有一天,当他在南岭背柴时脱下衣服,把钱掏出来,把衣服往柴上放时,却把钱掉在了地上。背柴快到家时,怱然想起了五毛钱,用手一摸不见了,当时就气的“妈”的一声哭了起来。放下柴火,急忙往回跑,来回跑了7里多路,总算又把钱找了回来。
就是这样,王建设从小就摸山扒岭,砍小棍,采野果,从来不惧风险,练就了一身猴子般的功夫。在大山的背后,有一个猴子的聚集区。30多米高的半山崖上,有一个寒号鸟窝,有好多人都知道里边有五灵籽。可太危险,从来没人敢上。有一天王建设和十几个人来到了山崖前。他仔细观察了后,就把鞋脱下来,拿一把斧头和铁钻,手脚并用,攀爬了上去,真没有抓手时,就把铁钻打进山峰,抓着往上扒。很多人在下观看,都说王建设像一个猴子。等他上去,还真有两只猴子跳着跑了。他顺利地掏了五斤多五灵籽。从那以后,村里人都亲切的叫他小猴王。
二
王建设,一个山里的山娃,从没走出过大山。为此,他们十几个孩子,每当遇见一个山外来的客人,就都觉得十分好奇,总会上前问长问短,并从家里端来水,让人家解渴。当人家要走的时候,还恋恋不舍的前呼后拥,把客人送上路。孩子们在前边走,几条狗尾随其后。当时上了五年级的王建设,晚上睡不着觉,坐在灯下写出了自己的想法。
山里的娃,
知道的不多,
可山里的虫儿鸟儿,
讲的故事有很多坎坷。
山里的娃,
不懂外面的世界。
每天朝夕相伴,
难见几位山外的来客。
见到外来客人的身影,
有一肚子话想说……
开口问您要到哪里去?
用不用到家里小歇?
山里的山娃啊!
他们的心太热。
和你见上一面,
会让你终生暖和。
山里的山娃,
向往着外边的世界。
如果走不出大山,
将只能看到头顶上的一片天。
14岁那年,王建设迈进了双庙中学的大门。当时的开学典礼,校长说,毛主席指示我们:“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制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开学后,第一堂课,学的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这两句话,印在了王建设的脑海之中。
由于教学的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学校大力开展了勤工俭学的运动。砍小棍,割荆条,编荆笆,砍木柱,每星期都有几节劳动课。作为山里的孩子,王建设这个小猴王,可是一把好手,每次上山,他都比别的同学弄回来的东西多,而且质量高。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学校里不但办了小工厂,而且还养了十几头猪,学生们不但开荒种地,把种的谷子碾成小米,供学生每天中午喝粥。王建设上学的路上给猪挖野菜,放学时为学校拾柴火,到天冷取暖用。
为了挣更多的钱,学校里还请了一个烧木炭的师傅卢有仁。这个卢师傅,不但烧木炭技术好,而且有很多故事。经常给学生讲解放前他怎样为八路军烧木炭,送火药,制造手榴弹和地雷的故事。他给同学们说:
“当年烧木炭,跟现在可不一样,经常遭到敌人的袭击。有一次,刚把木炭装好,准备送往兵工厂,敌人来了,为了保护木炭,两位八路军英勇牺牲了。在开会的时候,八路军的营长对同志们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死的比泰山还重。”
三
两年初中,又在双庙上了高中。和初中一样,劳动多,学习少。王建设在这期间,一直都表现很好。快到毕业时,学校带他们出了大山,来到焦作烈士陵园,矿山机械厂制修厂等地参观。
在烈士陵园里有一块石碑。讲解员介绍了这块石碑上的两位烈士,在解放焦作时,是八路军的韩团长和王政委。两位英雄牺牲的地方,就改名叫了韩王村。并讲了他们英勇奋战的故事。又一次引起了王建设的思考。老一辈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自己这一代,该怎样为建设新中国出大力流大汗呢。
来到制修厂参观,他看到了最精彩的一幕。
在烘炉车间,工人师傅正在为汽车底盘砸铆钉。只见铁匠师傅,把一颗红彤彤的铆钉砸好,看都没看,顺手就甩给了另一个师傅。那师傅,伸手用钳子接住茶杯长短的铆钉,一下子插进钢板孔里,随手用铁棒顶住,对面的工人,用铆钉气棒“当当当当”,五六下,几秒钟,就砸好了。紧接着,第二颗铆钉就又飞了过来。那配合,紧张有序,忙而不乱,配合得天衣无缝,把王建设看的嘴都张大了。真是惊、奇、险、快。这奇特的场面,让王建设心灵上有了很大的震动。只有掌握了好的技术,才会对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就这样,王建设那届毕业生,劳动多,学习少,慌慌张张的毕业了。他们虽说知识学的不怎么扎实,但是老三篇,60条毛主席语录却人人会背。肚里政治理念,和对国家的忠诚是毫不含糊的。当时60名学生,四个教师在焦作照了一张合影。众多的学生当中,只有五个人走上工作岗位,包括(王建设)。成为建设国家的第一线主力军。
他们是72年毕业,高考制度已经废除,因之,也只能听毛主席的话,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回家乡闹革命了。当时王建设只有18岁,个子不高,身体柴瘦。总共不到斤重。虽说他扒山摸岭,身轻像猴。但是出大力,做重活他还是有差距的,所以生产队只给他评了14分。
为了多挣工分,多分点口粮,王建设找到队长,说是要给生产队放羊,每天带垫羊圈,挣一个劳动日20分。
四
王建设,从小根红苗正,从小又学了一肚毛泽东思想。对谈毛主席的书,也下了功夫,学的活,也用的活。每当自己的事和集体的事有冲突的时候,他就会去斗私批修。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会用提高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去指导自己。他每天早出晚归,赶着八十多只山羊,翻坡越岭,哪里草多,他往哪去,哪丛林茂盛,他把羊往那儿赶,让羊喝清泉,中午赶到山上阳光充足的地方去喂盐。羊接受强阳光考晒,能增强体质发育长大个,并减少疾病。傍晚回家后,挑一担担新土,把羊圈垫得平平整整。由于他太操心了,每年都为队里增加几十头羊。他做出了成绩,干部表扬他,群众夸他这个小猴子是天生的一把放羊好手。
放了一年又一年,王建社爱羊如命,就在75年农历11月的时候,他把羊赶到朝阳的坡上,因为冬天草少,羊群走得很慢,它看着自己精心放出来的肥羊,不由站在山头上亮开了嗓子:
我放的百头山羊,
胜似那山上大王,
挥鞭在手接天连地,
观看着漫山上万木伏仰。
看日低,影子长,
天虽冷,心似钢,
腹中虽饥肠辘辘,
羊儿呀却吃草真香。
王建设正唱得高兴,忽见从半山腰上掉下一只角羊。他急忙连蹦带跳,跑到跟前一看,坏了,只见羊的脖子上有四个小洞,往外流血,羊已死了。王建设心疼坏了,集体的财产受了损失就是自己没负好责任。正在这时,一个在山上干活的大叔走了过来,到跟前一看,对他说:
“建设,不要难受了。不怪你,这羊是叫老豹咬伤了。”
王建设一听大叔说,也明白了过来,是老豹咬死了羊,没能拖走,从山坡上掉了下来。他立刻想到:“这野豹子如此可恶,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了。”
王建设一咬牙,就飞奔往家里跑去。他要想办法把老豹消灭掉。损害集体财产就是我们的敌人。(因为在75年还没有不叫打老豹的规定)。
小猴王王建设,跑到家里急忙找到了精通埋地雷的好手田金柱和田金勇。商量着用什么东西把老豹除掉的办法。
三个人商量好,找来了一个电雷管和三个火雷管。害怕一个雷管威力小,把四个雷管绑到了一起。接着,又找来了四节小电池做引爆的电流。最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东西装炸药当地雷用。因为炸药装不好,没有压力,就是响了也不一定会把老豹炸死。转来转去,他忽然看见了家里新买的一个烧水用的生铁茶壶,就提了出来,田家两兄弟一看就相中了,说这是个好东西。
一切准备停当,他们就背了洋镐和铁锹,一起来在了山上。就在死羊的跟前挖了个坑,装好炸药,埋上地雷,然后又小心地把绊绳和套圈设计固定好,用树枝和杂草做了伪装。只要老豹去吃那只羊,趟动绊线,拉动套圈,两根线一接触,地雷就会炸响。
啥都弄好了,天也黑了,小猴王王建设把生产队的羊圈门关好锁紧,生怕老豹夜里袭击羊群。
王建设从羊圈往家里走,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忽听埋雷的地方“轰隆”一声巨响。紧接着,一声接一声的回声。在整个大山里回荡。
地雷炸了,田金柱和田金勇也跑了过来。三个人一起向埋地雷的地方看了一眼,可是夜里上山太危险了,三个人一致同意明天一早上山,去看看老豹被炸死了没有。
五
第二天一大早,王建设和田金柱三个,就一齐来到了埋地雷的山头上往下看,一眼就看到了,在埋地雷两丈多远的地方,一只死豹子四脚朝上,死在地上。
三个人一起跑到跟前,用手一抬有60多斤,于是就砍了一根棍子,抬了下来,回到了村里。
村里的人一听说小猴王放羊,炸死了一个老豹,都跑来看稀罕,让王建设把豹子杀了,分给群众,因为老人们传说吃豹子肉壮胆。
队长吩咐,把豹子削皮杀了,共杀了40多斤净肉。因周边的村里人也赶来了,大家都想尝一口,于是就按每家半斤,2.5元一份,分了下去。结果,豹皮,骨头连肉共卖了近元,顶住队里的好几只羊,给生产队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王建设18岁开始放羊,每天赶着羊群像猴一样,扒山摸岭,尽心尽力,每年都要为队里增加几十只羊。为此村里的老少爷们儿,都不喊他名字,亲切的叫他小猴王是个好孩子。
放羊四年多了,王建设也已经20多岁了,可每天孤身一人站在山顶观望蓝天的时候,他也向往山外的世界。他在心里问着自己,难道自己就一辈子守在这深山老林里放一辈子羊吗?再说,山里的女孩子都跑到山外去了,作为一个放羊娃,想讨个媳妇也难寻。为此,他也渴望着山外的大世界,想去外边闯一闯。
终于机会来了,76年的秋天,县里修电厂,在全县村里招工人,上级要求要选拔优秀的年轻人进厂。
平顶爻村只分了一个指标。当时农村的人,特别是山里的农村青年,都想出来,王建设他那一茬人,就有十多个,竞争很激烈。
在两个生产队干部12个人投票选举时,因王建设的表现特殊,贡献大,8个人投了他的票。
当队长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时,他高兴的一蹦三尺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六
年8月20日,是该往西村乡报到的日子了。王建设这个小猴王背铺盖,背了20斤白面,打着伞冒雨下山了。徒步35里,到西村乡政府报道后,就挤上了一辆往县城去的中吉普。车到山门和河,流着河水,司机冒险冲了过去。到火车站,王建设下了车,天还下着中雨。王建设只好来在木材公司门楼下避雨,因身上背着铺盖和面粉也没法放下休息一会儿,因为地上还流着水。正在这时,部队有辆车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他往修武电厂去的路。一听人家说也是往修武电厂去的。王建设赶紧凑了过去,说是和人家同路,顺便趁一下车。部队的同志开开门就让他上了车。
在路上,王建设问了个人。人家说前头右边有个叉路口,上那条路,一溜东北方向,一会儿就到了。
很顺利,不一会儿就来到了马坊村北小学的指挥部,报到后,西村方庄的人编一个排。在伙房西边有五间民房里住了下来,房东叫小海。
第二天就开始干活了,先是平地挖地基,垒围墙,在9月9日听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去世的消息,王建设伤心地哭了,他们这一代——对毛主席的感情很深,是天天唱着东方红长大的人。送走伟人后,厂里开了大会,号召工人要化悲痛为力量,大干天,争取不请假。不误工,尽快让电厂发电。
王建设,这个山里的小猴王,干活他不怕艰险困难,哪里有困难领导招呼一声,它就冲了上去,几次的登高排险后,工人和领导看他麻利的像个猴子,亲切的喊他猴哥。也就在进厂不到两个月,很多人都忘记了他的真名儿,而猴哥的称呼,却在电厂叫响了。
进厂两个多月了,别看他干活胆大敢冲,可天太冷了,他从家里带来的衣服都是单衣。初冬的寒气在清早和傍晚冻得他有时直打冷战,可是他连给领导请假回家取衣服的口就没法张,因为领导说要大干天,不让请假。
有一天五点下班,天实在有点冷,他就打定主意。连跑回家,速去速回,不误明天上班。
可90多里山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他一口气连蹦带跳,跑了7个小时才回到家里。
回到家中,他一边整衣服,一边给哥嫂汇报,说了说厂里的情况,嫂嫂说他跑了90多里,太累了,给他做点饭吃,休息一会儿再走。他拒绝了,只是抓了两个馒头就又上路了,他怕明天赶不回去,误了八点钟上班。
后半夜的深山,寂静的很。不时传来一声山鸡的叫声和一声狼嚎。王建设不由得浑身长汗毛。可是想起明天要上早班就来了精神。他一边大声喊唱着山西棒子,背着毛主席语录。一边加快着脚下的步伐。
紧赶慢赶,又一个90多里奔波,第二天7点40分钟赶回厂里。一分钟也没误的上了早班。
当看到他灰头土脸的样子,看到他那一双湿透的黄鞋,领导问他为什么弄成这样。他说:
“我昨天晚上回家取衣服了。”领导一听吃了一惊,问他:
“你家离这里多远?”王建设回答:
“90多里。”领导听了,受到了很大的感动,连夜开了厂部干部会,第二天专门派人叫上了县里新闻办公室的人,上山去了一趟,从车上的公里表明确的看到了来回多里的记录。
写新闻的同志写了题为
“白天照上班夜行”的报道,记录了小猴王王建设,为了完成大干天不请假的愿望,一夜奔袭里回家去取寒衣的故事。在厂里传为佳话,也引起了县里领导的重视。
七
厂房建好了35米多高,里边的锅炉设备,小的几吨,重大的几十吨,需要高吊安装。于是,就在墙外立起了一个45米高的一米多直径的粗筒钢柱为大吊主杆。四边用粗钢绳从上到下加了四根拉线固定。钢绳固定好后,焊线工人在上边电焊时不小心把地线连在了一根钢绳上,发烧,冒火,把钢绳里边的麻念芯点着了。出现这种情况,麻烦了。钢绳因发热,失去了钢性,减少了压力和拉力,怎么办,安装队的人怕不安全,当起吊几十吨重的大锅炉时。怕主吊杆倾斜,厂里和安装队研究后,必须再用一块钢板在上边打好拴钢绳的孔,然后焊接上去,再加钢绳加固。可是,这钢板50多斤,得派人送到主吊杆上,只能从主吊杆外边的钢筋小梯子往上爬,45米高,别说背上背东西,就是空人往上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安装队的人,没人敢,让厂里想办法。厂领导相互看了一眼,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王建设。吩咐队长去把猴哥找来,因为前段在35米高的墙上焊钢梁,就没人敢背着槽钢从砖墙走着送过去,是王建设一个一根根的背了上去。
把王建设叫来,领导仔细的给他说了让他背50多斤的钢板,从吊杆外的钢筋小梯子上送到吊顶上的事。王建设听了,围着一米多粗的大吊杆看了一下就和领导说:
“你找点细绳,给我绑到后背,一不会脱落掉下来,二不影响两手和两脚攀爬。”领导听了按他的要求,叫两个人把细绳穿到钢板的孔子里绑在了他的后背上。当他要开始攀登时,领导到他跟前,千嘱咐万交代,让他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
王建设来到大吊杆跟前,像猴子一样的爬了上去,他体重不足斤,背上却背着将近60斤的钢板,扒着拇指粗细的钢筋棍可想而知。爬有20米高,他脸上的汗水就往下流了。
王建设的身上往下流汗,地上的工人和干部几百双眼睛盯着他,大家都握着拳头为他捏一把汗,看他太累了,下边的工人弟兄就大声喊道:
“猴哥,累了,你就休息一下吧!”
王建设双手紧扒着钢筋,把前胸贴在大吊杆上,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用右手摸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就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去。
又上了十米高,他又休息了十分钟。越往上爬越危险,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当他爬到40米高的时候,全场的人两眼盯着他,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他们担心他们害怕,特别是那些有恐高症的人,看都不敢看了。
终于,他攀到了顶端。从大杆里边上去的人为他解下了钢板,他胜利的完成了任务。
当他慢慢的从上边下来落地时,工人们一下子围了上来,把他抢着抬了起来,厂长和安装队的队长也含着眼泪为他伸出了大拇指。
八
厂建成投产后,开始安排工种了,领导征求他的意见,他给领导说:
“我到最艰苦的锅炉车间去吧,因为那里要不断爬高上低,有一定责任,我适合这个工种。”领导听了满意地笑了,就先后几次派王建设到外地外厂去参观学习。
正式上班后,锅炉房离化验室不远。有一次他上班来早了一会儿,正好化验室拉来了一车食盐。化验车间都是女职工,往二楼上搬运,她们都是两人抬一包往楼上走,楼道窄,并排往上走太慢了,王建设一见就走到了跟前往下一蹲:
“来给我往背上放两个。”女同志一见是猴哥,都知道是长里面有名的人就给他往背上放了一包,她们放上一包后,王建设问:
“一包多重?”两位女同志说:
“50斤。”
“来再放一包”,一听说让再放一包,两位女同志说:
“背重东西往楼上走不好上。”
“来吧不要紧,”两个女同志一看没办法,就又给他放上了一包。
王建设一人背两包,小跑着上了楼。你想想,两人抬一包,一人背两包,而且还跑着干,那一车盐很快就背完了,王建设连口水也没喝就去上班了。
王建设的名字很多人都忘记了,可是猴哥的为人全厂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于是就有女职工出来给他当红娘了。把东水站的一位姑娘介绍给了他。
山外的姑娘要往90多里远的深山老林里去,当时是很少有的,谁都知道深山路远不好走,多见石头少见人。可是当那姑娘听厂里人谈起猴哥的精彩故事,又见到王建设那忠厚诚实本分的模样,一下就铁了心地要嫁给他。
一年后,两个人要结婚了,可是娘家人送闺女都成了难题。亲戚朋友,一家去一个人也有三十来口。正当王建设愁的没办法的时候,领导找到了他给他说:
“咱厂里的上海交通客车给你帮这个小忙,为什么呢,因为你是咱厂里的特殊标兵。厂里每次遇到大困难时,都是你不畏艰险解决的,所以厂里这个忙给你帮定了”。
后来,厂里车队队长老王又专门找来了大东村从部队转业回来的老司机,张成俊,让人家帮忙,怕山路不好走,遇上难题。
九
王建设结婚那天,惊动了平顶爻村十里八乡的人。家家都赶来为他贺喜,说是山里的小猴王娶回了山外的金凤凰。都说小猴王不怕吃苦,到哪都招人待见,祝福他幸福生活万年长。
王建设结婚后,干劲儿更高啦,领导看得起她,在关键时候帮了大忙,同志们尊敬他,夸他诚实肯干不怕苦,都把他当成了榜样。王建设暗下决心,厂里和同志们对他的期望高了,他就要做得更好。
在锅炉的技术上,他曾研究各项功能怎样保证安全运转,出了问题怎样维修?怎样预先发现问题解决故障。掌握了这些技术后,又进一步为改革创新上下了功夫,怎样才会节能减排,怎样增长锅炉的寿……
他掌握了各套技术,不管谁问锅炉的事,他没有不知道的,并且给你讲出一个怎样排除故障的解决办法。就这样成了修武县锅炉技术的行家里手。
在电厂干了16年后,县劳动局去厂里要一名鉴定锅炉的专业技术人员,厂里就推荐了王建设。王建设到劳动局报到后就和国检局的两个同志骑摩托车对全县家锅炉进行全面检验,并写出报告。
为了做好工作,王建设每检查一台锅炉,都是极其负责任,有时候,还亲自钻到发热的锅炉里面去检查,里面的钢砖和进气排气通道,经常弄得满身灰尘一脸煤灰,保证了锅炉的安全运行,很多用户都写信表扬了他。
到91年冬天,领导让他去青岛旅游度假。可就在这段时间,税务局却买了一台锅炉供暖。
可是锅炉安装好后怎么也调试不成。找了几班人都没有让锅炉正常运行。王建设回来后,税务局的局长找到了她,问他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一听笑着说:
“我是一个锅炉工,又是一个技术员,要是不能解决锅炉的问题,那还干个啥?”税务局的李国昌局长一听他有这把握,就对他说:
“跟我走吧。”
王建设来到锅炉前,先把说明书看了一遍,又钻进锅炉里看了。发现锅炉的进风口全开了,他明白了,就把进风口关了三分之二。因为他知道,新锅炉特别是冬天哪都是凉的,如果进气太大,是不容易生火的。以前来的人可能忽略了这个问题。
一切检查完毕,他装了柴火铺上煤,然后用一瓶柴油撒进去就点着了火。
王建设,看着火苗慢慢燃了起来,当炉体有了温度的时候,就打开了进风气阀,不到半个小时,安全阀跳起,王建设检查后完全符合指标,可以供热了。
李局长听了后眉开眼笑地对王建设说:
“这段时间天寒地冻,把局里的人都冻坏了,就是弄不好,想不到你王建设半个小时就整好了,你不要走了,就留在税务局当锅炉工吧。”王建设一听愣住了,谁不知道国税局是个很高级的单位,先来小去,会能轻易进到国税局。于是他给李局长说:
“是不是得给俺厂领导打个招呼,说一声。”李局长一听对王建设说:
“我现在就给他打。”
电话接通后厂长竟一口答应了,就这样,王建设就在国税局安了家。
王建设在国税局一直干到年退休,可是因为他诚实,身体却还结实。因之新领导又反聘他在大门口当了门卫。
王建设,自从这个小猴王下山后,按说是够顺当的,如今掉进了福坑,却还很受大家的尊重。他回家和大哥哥议论起这些事的时候,大哥深情的说:
“只因你有胆量肯吃苦,就像孙猴子一样,历尽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终于成了正果。”
作者:范庆平,河南作家.范庆平作品展示区(点开可看)七十年的岁月(一)范庆平初恋如虹
七十年的岁月(二)
范庆平捡的媳妇
七十年的岁月(三)
范庆平真爱奇缘
七十年的岁月(四)
范庆平花好月圆
七十年的岁月(五)
范庆平古槐骏马(上)
范庆平古槐骏马(下)
范庆平报恩(上)
范庆平报恩(中)
范庆平报恩(下)
范庆平观望
范庆平爱的花环
范庆平小龙过大江
范庆平两箱松花蛋
范庆平小龙过大江
范庆平手足情
范庆平一切为了人民
范庆平咱家不兴要彩礼
范庆平老父亲的后事
范庆平魂归老家
范庆平生产队长
范庆平家风的传承
范庆平变脸
范庆平回老家
范庆平努力绽放生命的绚丽
范庆平情债
范庆平
河南文苑稿件要求原创首发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kuangshanjixiea.com/sbfz/14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