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机械设备

讲述丨一把锉刀闯天下


36岁的王建是抚顺石化工建公司的一名钳工。5年前,他用那双精度媲美数控设备的手,在全国大赛中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8月下旬,他以最年轻的教练身份,培训7名即将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选手。

今年五一前夕,王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此前,他的身上已经汇聚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辽宁省劳动模范”等诸多光环。

因常年游走在纤毫之间,王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越来越少。“有人说我有点木,其实是因为维修责任太大了,我怕因为习惯说笑忘了拧紧某一个螺栓或者测量不准确。”

种下“匠人”梦

年夏天,葫芦岛南票市矿务局的天空灰蒙蒙的。这座小城因煤而兴,也因煤而不见蓝天白云。洗煤厂电工班班长王志国家里却是晴空万里般的幸福——王志国初为人父,欢喜的一家人正在商讨给儿子取名为“建”还是“健”。在机械厂担任领导的姥爷选择了“建”:“希望他以后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做个有用的人。”

被寄予厚望的王建在矿山中快乐成长。他最爱蹲在屋外鼓捣小零件,或者跑到洗煤厂门口的光荣榜前踮起脚,使劲揉揉飞进煤尘的眼睛,寻找爸爸的照片。虽然还不认得几个字,但小王建知道,爸爸经常出现在上面是“大好事”,他以后也要做爸爸那样的人。

年夏天,从小动手能力强的王建从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化工机械维修专业毕业,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被到学校招聘的原东北炼化工程有限公司录用,被分配到抚顺石化工建公司。王建拖着一只小箱子坐上了前往抚顺的火车,将在那里开启全新的石油人生。

初到抚顺石化工建公司维修一车间,面对广阔的车间、巨型的零件、冰冷的钳台,王建有一丝忐忑,也给自己定下目标:“我要像爸爸一样,做抚顺石化最好的钳工!”怀揣着梦想,王建主动上手精度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的工作。他每天和他的第一任师傅——劳模班长秦福山形影不离,并阅读大量专业书籍。每当休息的时候,听到实训室的锉刀声,大家就知道“小王建又在练功了”。在钳台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满手是水泡和创可贴,但他在“拉锯声”中找到了乐趣:“每天早上起床手是麻的,脚是肿的,但心是热的。”

“这孩子有潜力,前途无量!”秦福山对这个勤奋好学的徒弟喜欢得不得了,人前人后表扬不说,话里话外流露出要把王建留下来的意图。渴望学到更多知识、见识更多设备的王建悄悄跟主任打了招呼,真怕师傅把自己留下。

年,经过4个班组的轮转学习后,积累了一定经验的王建来到抚顺石化烯烃厂的前身——正在建设中的“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建设项目。他一头扎进技术的海洋里尽情徜徉,跟老师傅学,跟厂家学,跟兄弟企业学,并结识了自己日后的技术和人生导师——集团公司技能专家郭建勇。懵懂青年种下梦想的种子,明确了方向,坚定前行,静待花开。

“工匠”初印象

年,王建与郭建勇签订师徒合同,踏上了从技术工人到工匠的奋进之路。王建跟着师傅从钳工最基本的“铲、挫、研、磨、刮”学起,认认真真、踏踏实实。郭建勇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巧倾囊相授。

“我算是以坐着高铁的速度长本事。”那时的王建年轻气盛、信心满满。

然而,现实远非王建想象的这么简单。有一次,他和郭师傅更换双支撑泵的密封。密封更换完成后,要对无止口轴承箱进行本体同心度调整。王建的意见是不用进行调整了,因为轴承箱上有定位销,通过这个销就可以对轴承箱进行定位。郭建勇却表示,必须打表进行调整才能确保安装精度。

一个要打表调整,一个认为不用。两个人意见不统一,怎么办?用实验看看谁说得对!

师徒俩对总的间隙做了一次打表测量,然后将定位销安装后,看轴是否处于中间位置。

结果出乎王建的意料,定位销的安装位置离中心还有很大偏差。最终,他红着脸和师傅通过打表将轴承箱安装到中心位置。这一刻,他意识到还是需要多看、多学、多长见识。从此,他在技术的海洋里“深潜”。

夏日炎炎,他潜心制作试件,锯、锉、钻、研,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不动地方,脚下、钳台上都有他流淌的汗水。冬雪皑皑,他在室外处理机泵密封故障,一干就是大半天,手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圆弧加工最考验手艺。为了找到最佳加工方法,R规、打表、横向锉法、渐开线锉法,他换了个遍,最终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加工方法。

年,王建在钳工中脱颖而出,获得抚顺市第八届职工技术运动会石化机泵维修钳工比赛第一名,被授予“抚顺市技术状元”称号,同年获得“抚顺市五一劳动奖章”。

“从那次打表测量之后,我真正理解了师傅在每次检修时对机组关键点数据做好一一确认,仔细检查所有配合面有无翻边、毛刺、伤痕的意义,以及怎样才能做好一个‘匠人’。”时隔多年,王建对那次经历记忆犹新。

全国大赛亮绝技

在现代化车间里,先进的仪器设备已经被应用在从生产到维修的全过程。然而对一些工艺难度高、技术性强的检测维修,机器也有“力不从心”的地方。尤其是一些精度在0.01毫米内的特制件,需要钳工手工完成。为了练就炉火纯青的精密加工技术,已是抚顺石化最年轻的首席技师的王建不断挑战技艺极限,也渴望在全国大赛中证明自己。

年6月,王建接到通知,抚顺石化公司要组队参加第十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得到单位和家里的支持后,他全身心投入到4个月的特训中。他白天完成镶配件制作和多段泵拆检项目,晚上看理论知识和画CAD制图,几乎都是凌晨以后才睡觉。每天18个小时的训练、上万次的锉削推拉,让他的汗渍把量具浸出了铁锈,也练出了精修0.毫米的“刀功”。中国石油内部能达到此精度的工匠寥寥无几。大赛海选43进8、8进4、4进2的几轮淘汰赛下来,他都是以第一名的成绩晋级。

“2小时55分,好样的!”年10月,山东滕州,王建和队友在第十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机修钳工专业赛场上,以精湛的技术赢得了裁判的赞许。在多段泵拆检现场,王建只用20分钟便完成了对中找正调整,比训练时整整提前了10分钟、比大赛要求提前5分钟实现机泵一次开车成功,流量、压力、振值全在标准范围内,对中偏差在0.04毫米以内,远小于0.1毫米的要求。

最终,王建在这届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第三名的好成绩,赢得“全国技术能手”殊荣。

“在钳工基地摸爬滚打的备战时光让我终身难忘。”王建回忆,每天起床后身体的伤痛、入睡前的心理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且早出晚归和3岁儿子的作息时间完全错开。“想过不练了,算了,太累了,反正已经证明自己了,而且每天都是儿子没醒就走,睡熟了才回来,心里很过意不去。”提起这段往事,王建陷入沉思,“后来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我小的时候他也是很忙,负责维护全厂的动力用电,经常加班或者半夜又被叫走了。虽然没什么时间陪我,但他一直都是我心中的劳动模范,是我的骄傲。我现在也是给我儿子做榜样吧。”

“护航”口罩生产线

年3月夜,疫情蔓延的第一个春天,微带寒意。抚顺石化刚刚建设完成的10万级洁净厂房内灯火通明,一群人屏着呼吸、神情忐忑,共同盯住一条只有8米长的生产线。

这是抚顺石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跨界”生产KN95口罩的第二天晚上。连续的睡眠不足使这群人双眼布满血丝。

忽然,生产线上耳带夹紧机构的一个弹簧片折断了,定位的金属球也掉落下来,口罩耳带旋即在夹具上停止了缠绕。汗,瞬间从他们的后背和手心冒了出来。在那个特殊时期,厂家补发零件不知要在路上耽搁几天,可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斗争容不得丝毫犹疑,也来不得半点延宕。现场负责人火速找到负责安装、调试和保运生产线的王建:“你看,这个零件能手工加工一个吗?”“我试试。”

王建仔细查看零件构造后,弯下腰、弓起背,用钻头在白钢尺上一点一点打孔、修磨、成型。半个小时后,他用手指轻触新零件表面,反复检测加工精度。拇指和食指指肚上清晰可见覆盖着一层和他面容格格不入的厚厚的老茧,这是钳工的特殊印记。“好了,可以用了。”凌晨1时,这条承载着抚顺石化期望的生产线恢复了运转。

对于一直与炼塔、机泵打交道的王建来说,维护口罩机是个全新的挑战。体量虽然不大,但因为上游配件供应紧张,自制配件与主机匹配度不佳,多个零部件运行起来故障很多。那段日子,他一直住在厂房里,每天盯在口罩机前和师傅研究解决设备运行问题。没有厂家培训,他们就自己琢磨:为什么这里焊接不良?为什么拉耳绳气缸总掉线?为什么口罩长短有变化?随着问题出现的多样性和经验的积累,王建对口罩机流程故障点的处理越来越快,同时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设备操作人员。小问题操作人员自己就能排除,大大减少了设备停机时间,提高了口罩产量。

在“护航”口罩生产线的4个月里,王建有70多个日夜在口罩机厂房度过。看着无纺布、熔喷布等原料一点点被生产成一只只象征着“生命屏障”的KN95口罩,王建特别满足。现场的操作人员评价他:“这个年轻人聪明、爱琢磨、有韧性,年纪不大,瘦瘦小小,能耐可大着咧。”

转型机组“主治医”

锉配精度达到正负0.毫米之后,王建放弃了向更高精度追求,把重心放在重要机组维修和转动设备维修上。

“车间资料室的借阅记录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就是王建。”维修一车间党支部书记刘顺铎说,王建每次检修新设备,都会提前查阅技术资料,熟读设备出厂说明书,在掌握结构原理后,再制定检修方案和拆卸步骤,所以他的检修成功率非常高。

年,王建迎来又一次大考——抚顺石化4年一次的装置大检修。检修主线工程——80万吨/年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产自日本三菱重工,是抚顺石化单台价值最高、设备部件最大、检修难度最大的机组,其检修好坏直接影响东部厂区4年至5年周期的平稳运行。日本厂商专家因为疫情无法到场指导。作为主修,王建数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

王建对隔板拆装等复杂工序做了专题预案,预制了十几套专业工装。他制作的打压体旋转安装工具和隔板抽提专用工具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拆卸安装效率。在低压缸联轴器安装过程中,打压体接连出现中途漏油的问题。王建不急不躁,潜心研究和分析问题根源。经过一番打打停停,最终将联轴器安装到位。在机组对中过程中,原厂的找正表架为单表单打,体积大而且笨重,还需要掉向,操作起来费时费力。而激光对中仪在现场不具备使用条件,王建就自己制作单表双打表架,解决了反复拆卸调向问题。

“疫情爆发之初,我们就预想厂商有可能会来不了,所以提前一年就开始做准备了,现在对每个零件的性能及功用都烂熟于心。”为了提高检修精度,他放弃传统压铅丝、抬轴法,创新性地采用测量法,将检测精度提高到0.01毫米,“振动幅度可以轻松立住一角钱硬币。”最终,他们提前完成机组检修,检修后的机组运行转每分钟就可以满足满负荷生产要求,每小时节约超高压蒸汽20至30吨,每年创效千万元。

出色地独立自主检修进口设备为抚顺石化“乙烯三机”大机组检修专业队伍在业内打响了名号。不仅兄弟企业向抚顺石化发出了检修邀请,想高薪挖走王建的企业也多了起来,但都被他予以回绝:“抚顺石化把我培养出来了,我最大的价值就在这里。我不想走,也不能走。”

他深知“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的道理。早在年,他就开始为实现技能“共享”而努力:对工建公司的钳工骨干们进行培训,把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经验分享给同事们学习借鉴。近年来,他通过线上、线下累计培训学员余人次,帮助20名一线员工晋级技师、高级技师职称。年底,他同刚进厂的大学生张海蛟签订师徒合同,为他量身定制详细的培训计划,每周都有课程和考核。仅仅一年,张海蛟就在抚顺石化第十一届技能竞赛中取得钳工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抚顺市技术明星”称号。

今年,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探索中,王建又多了一项重要工作:设备故障判断——当抚顺石化其他厂的设备出现运转问题无法解决时,王建总会抽出时间与维修人员一起给设备“把脉”,为下一步的故障修复指明方向。这也是王建喜欢的事情:“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帮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截至目前,王建参与抚顺石化重大装置技术攻关16项,解决生产难题21项,获创新成果奖9项。

来源丨《中国石油报》北方周末

通讯员丨马潇楠

特约记者丨王文贺

编辑丨冯军

责编丨华槿颜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angshanjixiea.com/sbfz/191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