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离远了看才会有心头挥之不去的思念,譬如说故乡;有些时代当它落幕之后才会在忽然间怀念,譬如说光辉的岁月。此刻我在异乡的夜里想象着我生长的那片土地与它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希望能用以下文字和图片还原那个时代的洛阳,并得到一些启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洛阳成为全国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奠定中国工业基础的个项目有7个放在洛阳,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包括“中国一拖”、“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械厂”、“洛阳热电厂”、“洛阳铜加工厂”、“(河南柴油机厂)”、“洛阳耐火材料厂”、“洛阳棉纺织厂”、“洛阳玻璃厂”、“洛阳水泥厂”在内的十个国有大型工厂形成了洛阳今后数十年独特的文化现象。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技术人员、产业工人来到洛阳,激情澎湃地扎根于洛阳的工业建设,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将原本因地形封闭而造成的文化单一的洛阳变成了一个移民城市,全国各地文化的融合,南腔北调语言的交汇。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改变了洛阳的人口结构,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大量的美食,对如今洛阳的餐饮文化和市民的精神气质有极大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多名苏联专家陆续来到洛阳,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中国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中。在洛阳的土地上,留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最大的轴承厂、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厂、最大的铜加工厂、最大的高速船用柴油机厂以及洛阳水泥厂、洛阳热电厂。以及包括厂区及其家属区在内的日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苏式建筑群(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苏联援建的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入选。而此前的年5月,这些苏式建筑群所在的街区,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全国十大名街中唯一入选的工业遗产街。)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在最高精神层面上的物质表现。这些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的苏式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飞檐、角楼巧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美学。
按照其功能以所谓“街坊”作为行政、集会、生活的区域划分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半个世纪后,人们再次回望这段历史时发现,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是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工业遗产中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工业区之一。包括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主厂区、广场和广场前中轴线以及轴承厂厂前广场,铜加工厂厂区,医院。同时,二号街坊、三号街坊、十号街坊、十一号街坊、三十六号街坊等街坊区也在保护范围内。
在这片工业区域内,各国有大厂曾经迎来过它们最辉煌的时代。一拖的子弟曾经这样描述过他们成长的环境:厂区面积不太大,坐公共汽车得三站,号称“十里拖城”;职工也不太多,带家属十几万人;从幼儿园到大学一应俱有,除了飞机场和火葬场没有,其它什么都有。厂区的大院儿永远是孩子们的天堂:专线铁路边儿挖不完的茅草根、大窑、玻璃球、机修车间的大机床、大澡堂。天是蓝蓝的。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时,整条建设路便被数以万计的人流所占据,自行车形成的洪流想各厂矿大门涌去,从领袖挥手的雕塑下穿过。夜晚星星布满天空,梧桐树下的人们在夏夜的晚风中纳凉,孩子们嬉戏玩耍。
可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到来,国有资本的渐渐稀释,工业产业的剧烈变动以及被历史车轮无情碾过的痕迹,让国有大厂在转型的阵痛中日渐没落,产量和科技含量的日趋落后,贪腐问题的暴露更是对日薄西山的第二产业形成致命的打击。于是大量职工失业下岗,生活拮据困难。曾经的“工业城”也再不现往日的辉煌。
有人曾经写过一首诗来还念这个城市所经历的那个年代,以及在那个年代里曾经挥洒着青春的一代人们:
请记得,我亲爱的兄弟那年涧西大厂里曾经的辉煌也会为你记上有力的一笔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过的不尽如意但那并不代表我们工作的不努力无情的房价和物价摧残着多少家庭可是工厂里那台机器的轰鸣声还在耳边嗡嗡的响起早晨建设路上再也没有上万人入厂的影息他们中间以前的很多人已经消失,已经从这里离去有时摸着自己两鬓渐渐染霜的白发,浑浊的眼神几近迷离我们犹豫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明天到底在哪里昨日辉煌已不在,今朝仰叹去别离物是人非忆旧事,岁月沧桑化雨滴短短几十年间,在全国像洛阳这样的工业城市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厂区的厂房依旧矗立,而经济的发展已在洛河两岸高楼林立。
不过几十年罢,历史的脚步不算慢,换一种说法也对,几十年啦!还不算慢?还要怎样才算慢?我是想:历史以自己的脚步在走,旁若无人。
纵隔纤维化引起肺动脉高压一例上你可能一直营养不良这四种营养素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caifeng.com/sbfz/5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