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机械设备

毛主席一声令下,贵州大山里诞生一座新兴城


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她的诞生,源于新中国一次重大的战略决策;她的发展,见证了“全国一盘棋”的无私精神。这座城市因“三线建设”而生,“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是这座城市的魂。

她的名字叫六盘水,位于贵州省西部边陲。

三线建设战略决策

什么是“三线”:战略地位

根据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将中国大地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一线地区主要包括位于沿海和边疆的省区,三线地区主要包括西南和西北地区,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则为三线地区。

六盘水,就是三线建设在西南方向的主战场。

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由吃穿用转向备战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周边形势危机重重。东面,蒋介石在美国的军事援助下,利用我们的经济困难局面不断进行军事骚扰,企图翻盘;西面,印度军队不断进行无端挑衅;南面,美国越越南战争升级,随时可能牵连中国;北面,苏联重兵压进,直指中国。

年4月,总参谋部向毛主席汇报了几个不利局面:一是工业过于集中,防空薄弱;二是大城市人口多,缺乏有效的防空措施;三是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集中在大城市附近,缺乏应对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四是所有水库没有足够的泄水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

次月,国家计委领导小组拟定了“三五”计划“初步设想”,提出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在听取汇报时,毛主席当即指出:“没有坐稳,没有站稳,是要跌跤子的。两个拳头——农业、国防工业,一个屁股——-基础工业,要摆好……”

几天之后,他召集周恩来、邓小平等进行讨论时,又提出:……没有后方不行……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经过讨论,大家形成共识,在逐步解决吃穿用问题的同时,一定加强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秘密进行

毛主席一声令下,三线建设迅速启动。“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举国上下,纷纷行动,只争朝夕。援建人员整装出发,浩浩荡荡,奔赴祖国需要他们的偏僻、荒凉、落后的大三线,开始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战略大转移。一时间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去远征的感人场面不停上演。

由于是战备工程,三线建设一直秘密进行的,所有的项目对外都是以**林场、**农场、**牧场或者数字等作为代号。比如盘江化工厂代号六七一厂、水城水泥厂代号万山石灰厂、水城发电厂代号天生桥牧场、水城钢铁厂代号青杠林林场、矿山机械厂代号寨上农具厂……援建人员与家属通信,对于自己的工作一律保密,只是提及在**农场、**林场等地上班。

现在的六盘水,仍保留了类似的地名,比如林场乡、林场村等等。在市区甚至有一个叫七十三的地名,外地人听到后一定会一头雾水,实际上是当时的煤炭工业部第七十三建设工程队的驻扎地。

车轮滚滚、奔向三线

三线建设中的人与事

1、三线建设在群山峻岭中进行,吃住都在大山中。在六枝矿区,发现一个山洞,当他们认为找到理想的一个宿营地时,却发现里面毒蛇出没、蝙蝠横飞,还有少数民族在此留下的棺椁。大家犹豫之时,一位矿工毅然上前,在洞壁上写下“身居山洞观世界,脚踏群山争先锋”的对联,鼓励大家住下来。

身居山洞观世界,脚踏群山争先锋

2、六盘水的铁路,不是隧道就是高架桥,全长米的梅花山隧道就是在那时修建的。梅花山地质结构复杂,担负施工任务的铁5师23团全体官兵群策群力,不断总结经验,创造了单口月成洞米的记录。他们在洞口挂上了横批为“决战梅花山”的对联:“山大大不过战士的决心,洞长长不过战士的双腿”。

决战梅花上

正当大家不断往里开凿时,不幸的事发生了:一股暗流疯狂涌出,42名战士全部牺牲在洞中。危险并没有吓退大家,但是铁道部要求要先进行计算,确保安全。

数学家华罗庚受命前往梅花上,对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和计算,最终找到“两端同时施工”的方法,梅花上隧道成功打通。在梅花上的日子,华罗庚被战士们的牺牲精神深深感动,专门为他们写了一首诗:“常到三线峥嵘地,少到江浙玉米乡。生身故乡非不爱,更爱三线炼人场。”

华罗庚为战士们赋诗

3、在贵昆铁路六枝段,有一个名叫关寨站的小站,现在看起来不起眼,但在当时却是贵昆铁路的必经之路。年11月,邓小平视察关寨站,想到贵昆铁路即将通车,很少题词的邓小平欣然同意写下了“关寨站”的站名。

邓小平为关寨站题写站名

4、80年代的全国劳模周训林,年22岁的他成为六盘水第一批煤矿工人。当他发现不少煤都被混在矸石中一起倒掉时,心疼不已。于是,他自带背篓、撮箕,利用在井下休息的时间,从矸石中一点点选出煤块,免费提供给职工食堂。20年间,他背坏了14个背篓,用坏了27个撮箕,共选出多吨煤块。

全国劳模周训林

三线建设中,涌现了大批感人的英雄事迹,我们无法一一列举,因为其中的艰辛,我们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在那个年代,从毛主席到普通的工人,都全身心投入到了这一伟大事业中,他们自认为是平凡的事,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可贵的英雄壮举。

研制发动机的基地

三线建设成就了六盘水

三线建设之前,六盘水这个名字是不存在的,但是六枝、盘县、水城分别归安顺、兴义和毕节管辖,为了建设西南煤都,将三县合并,取名六盘水,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天,国务院正式批准六盘水建市。

在这里,诞生了贵州省的诸多第一:第一个现代化煤矿、第一个现代化火电机组、第一个水泥厂、第一个钢铁厂、第一个化工厂、第一个煤机厂、第一个瓦斯抽放站……

这么多的第一,伴随着六盘水的诞生而诞生,伴随着六盘水的成长而成长。三线建设将鲜为人知的穷乡僻壤推到了历史前台,接受着世人的检阅。

电力工人蜡像

三线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三线建设为六盘水留下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无法用金钱衡量,这种精神还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六盘水儿女不断向前迈进。这就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三线精神是先辈们用汗水洗礼、热血铸就的,经得起考验,熬得住时间。纵使斗转星移,这种精神依然不曾褪色。

焦作矿区、苏州医学院志愿西南煤都建设

而今,水城河畔建起了贵州三线文化博物馆,里面的老照片、老物件时刻勾起老三线人的记忆,也时刻接受着后辈的瞻仰。

读着“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对联,我仿佛看看百万援建大军浩浩荡荡、艰难前行;看到“不想爹不想妈,挖不出煤不回家”的誓言,我仿佛看到先辈们正在矿洞中挥洒着汗水;听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呼喊,我仿佛感受到先辈传承的无穷力量……

结束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三线建设已然过去,三线精神薪火相传。“三线”历史是六盘水的“根”,“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魂”,“三线”企业是六盘水的“本”。我愿握紧先辈留下的接力棒,守住这个根、留住这个魂,不忘这个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angshanjixiea.com/sbhq/1395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