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山西焦煤集团公司上下激发活力,新技术、新发明、新创意不断涌现,成为企业应对当前市场形势的一大亮点。今天的“双创我们在路上”,小编带您走近山西焦煤汾西矿业设备修造厂,一起去看看他们在创新加工工艺、突破生产瓶颈,革新老旧设备、提高工作效率,技术创新工作方面的成功实践。“你看这台正在工作的复合型龙门铣刨床就是我们车间利用一台年出厂的龙门刨床改造的。原先这台刨床加工方式单一,精度低、效率差、电器故障频繁,已无法适应生产需要。但我们发现这台设备的机械部分比如工作台、床身等都保存得很好,完全可以进行改造。经过认真论证,我们对电气、机械部分进行了改造,并拆除了原龙门刨的一个立刨和一个侧刨,利用原有的滑板,加装了一个V11立铣头和一个V7侧铣头,设备由原先的单程单刃切削变成了往复式多刃高效切削,综合效率提高了六七倍。现在市场上这样同规格的龙门铣刨床报价都在万左右,但我们改造只花了36万元。再比如这个转床……”谈到近期完成的技术创新成果,山西焦煤汾西矿业设备修造厂设备制修车间主任崔海兵滔滔不绝。复合型龙门铣刨床等技术创新项目是山西焦煤汾西矿业设备修造厂近年来重视技术人才、注重技术创新结出的硕果之一。该厂厂长张明敏告诉记者,作为修造企业,创新是立身之本、活力之源,为提高全体干部职工创新的积极性,该厂在人员工资、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均向技术人才和对创新有突出贡献人员倾斜。此外,虽然近两年市场形势不好,但厂里仍坚持每年开展“十佳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项目和“五小”创新项目的评比奖励。“所有的评比都是面向全厂职工,获评‘十佳科技工作者’可以享受劳动模范同等待遇,创新项目按获奖级别给予重奖,所以每年评奖竞争都很激烈,创新项目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张明敏说。该厂还充分利用导师带徒和大师工作室两个平台,着力提升广大职工的技术水平,为创新工作培养肥沃土壤。在导师带徒方面,为鼓励师傅做好技艺传承,厂里根据工种不同,每月给予师傅奖励,师徒期满后对徒弟的技术水平进行考察,若不合格则要扣除师傅的奖励。在大师工作室方面,该厂每年都会选拔一定数量的焊工到马义田大师工作室进行轮训。该厂总工程师高炳介绍说:“设备修造厂焊接环节的工作量占到总工作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所以焊工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于产品质量和工效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轮训机制,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将全厂电焊工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为使技术创新工作更为系统、规范,该厂还成立了煤机装备开发研究所。该所主任工程师李海平告诉记者,研究所一方面是创新的主力军,近几年厂里获得的发明专利中70%都出自研究所。另一方面,研究所还承担着为一线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撑的重任。“车间里自主开展技术创新遇到了困难,我们都会主动提供帮助。就说不久前,设备制修车间要改造一台设备,但设备上的耦合器怎么也拆不下来。我们就根据设备情况测绘、画图,制作了一个专用工具,帮他们解决了难题。”1机器人等离子刨2机器人等离子刨3BTW耐磨钢板焊工大师马义田的焊接创新工作室也是该厂创新工作的一个主战场。走进工作室,只见火花飞溅,亮眼夺目,工作室的操作工正在用工作室的最新研究成果——机器人等离子刨加工BTW耐磨钢板。谈及这一新成果,马义田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机器人等离子刨平面加工工艺是我们为了加工BTW耐磨钢板而专门研发的,是国内首创,工作效率较传统的铣床切削工艺可提高2到3倍。”BTW是一种新型的耐磨钢板,是刮板运输机中部槽的最佳材料,使用寿命是普通耐磨板的3倍,在市场上广受好评。但由于硬度过高,加工起来非常困难,只能用铣床一点点硬削,刀具的损耗非常大,工效也低。为了攻克这一难题,马义田想了很多办法,最初是想用厂里新引进的OTC机器人与碳弧气刨工艺相结合,但实验过程中发现,碳弧气刨的稳定性差,又尝试用新兴的等离子刨工艺。机器人与等离子刨结合国内没有先例,没有现成的资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切割的时候,各种参数、角度、电流、行走的速度都需要一点点地试,角度大了刀容易扎进去,角度小了持刀深度又不够,保证不了效率。”为了尽快实验成功投入生产,马义田团队的3个人每天都是加班加点,有时一直要站到夜里12点,几个人的腿都出现了浮肿。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个月的努力,最终,机器人等离子刨平面加工工艺研发成功,不仅突破了制约生产的瓶颈,每年还可为该厂创造经济效益54万元。创新永不止步。张明敏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相关要求,结合产品工艺和矿厂的需求,继续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工作。”看着工作室里飞溅的火花,我们有理由相信,山西焦煤汾西矿业设备修造厂的明天也会如这火花般绚烂。(文/温鸿伟图/张增峰)
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中医医院李卓胥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caifeng.com/sblt/12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