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机械设备

煤矿关闭人员安置听听工人们怎么说


煤矿关闭人员安置

听听工人们怎么说?

▲杨青现,今年55岁了。过去在小煤窑上班,因为老家在同华煤矿后面大山上的羊角场,又考虑到国有煤矿稳定一些,可以干到老,所以车1月7日到了松藻公司同华矿。没想到,国有企业也不稳当,年同华煤矿关闭,那年8月28日被安置到打通一矿上班,先在采煤三队,后在采煤二队,一直从事端头工、拉架工。这回,又遇到重庆煤矿全关闭。

他说,我今年6月满55岁,工龄有16年,有两个小孩儿,一个26岁,一个18岁,老母亲还在,81岁了。12月4日矿上停产后,我被安排到井下守移动抽放泵10天得了元工资,后在家待岗。

老婆一直没有上班,就靠我的工资养活一家四口。二的个孩子读高三,生活费元,毕业班培训和资料费元。大孩子上班了,但在江津按揭买房子还要我每月帮助付元月供。家里每月开支省吃俭用也要元。

矿上关闭,我工龄只有16年,退休工资多半不高。如果小孩子考上大学,退休工资不能满足家庭开支,还得在家近的地方去打零工维持生计。好在花光前半生的17万元积蓄,年在矿区附近小镇买了一套棚户区61.25平方米房子。述说完后,他一再表示“没得啥子”,“谢谢领导的关心”。(采访人:纪红兵)

▲周德焱,年龄39岁,綦江人,渝阳煤矿掘进四队放炮员(兼掘进四队工会主席),工龄14年。家里两口子供养3位老人、2个小孩(大的12岁、小的6岁)。老婆没工作全职带小孩照顾老人,全家他就一个人有收入,目前綦江房子刚刚接房正在装修,房贷加装修贷一个月要还四千多。

他说,矿上关闭了,他打算拿钱走人。因为安置岗的工资太低,根本不够一家人生活,还不如自己去外面找工作。如果我选择了安置岗的低收入工作,养活不了一家人,还不能拿补偿,倒不如拿经济补偿,少一点损失。原来在矿上上班,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紧巴巴的生活,以后只有自谋出路了。好在我年龄不算太大,还有能力在社会上自谋职业,前期也可以靠补偿款补贴生活,自己可以开一段时间网约车作为过渡,然后慢慢找工作。十几年煤矿工作,身体上没有受过伤,四肢健全的,有力气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在社会上二次就业。(采访人:唐选庆)

▲白万涛,今年49岁,高中文化程度,年12月当兵后转业,年12月在南桐煤矿采煤队工作,年8月份通过考试录取到矿上通瓦科工作,年8月又从通瓦科调入安全科从事现场管理工作,工人岗。

白万涛于年12月转业到地方,先到村当文书,年自行筹措资金购买了一辆货车跑运输。由于市场条件发生变化,他就加入到南桐煤矿从事采煤工作。

他有2个孩子,大女儿上高二,小二子上托儿所,爱人在家理家,父母年龄都已过70岁。煤矿关闭,安置政策下来后,他左思右想:到底怎么办,今后的路如何走?

他说,他达不到内退和内养的条件,离家近的岗位又没有。因此这些天睡不好觉。在矿井停产期间,他主动与矿上联系,参加封堵井口工作,就为挣点钱解决家庭困难。他说:“家里开支大,和老婆多次吵架,今年啷个办哟!”

他想的是,煤矿关闭是没得法的事,总不会亏我一个人。想尽快找个工作,离家近点的,如果找不到,只有算钱走人。(采访人:万学平)

▲刘加德,今年48岁,红岩煤矿准备队工人,9年前经人介绍来到红岩煤矿,在采煤队工作7年多,由于身板瘦小、体力不足,加上年龄较大,胜任不了采煤工作,后调至准备队打杂。

年9月以来,矿上停工停产,工人放假,每月发放最低生活费元。为养家糊口,他走遍万盛经开区内各招工单位和工地,想谋个临时工、环卫工、打杂工,但没有一个单位要他,他一个人独自住在矿上单工宿舍里,一天只吃一顿饭。要不是留守职工公寓的人发现他,他的情况没有一个人知道。

刘加德身材瘦小,老实巴交的他平常都是少言寡语,从不与人提起他的家庭情况。他的老家远在湖南省桂阳县方元乡长汾村,母亲86岁高龄且患有多种疾病,每月治病吃药至少元;妻子47岁无文化无工作在家照顾母亲;女儿就读于湖南怀化师范大学大一,每月要支付生活费多元;家中土房多年前因大雨冲刷倒塌,母亲和妻子一直居住在临时搭建的篷帐中患了严重的风湿病。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已经三年多没有回老家了,原本打算去年春节回家过年,又遇上疫情,今年又遇到煤矿关闭退出,春节同样又回不去了。

煤矿关闭进入职工安置分流阶段,他年龄和工龄都达不到内退内养的要求,他也不愿申请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但在市属国企提供的安置岗位报名多次,都没被录取。

他说:家庭虽然困难,但自己省吃俭用还能将就过,煤矿关了,老家房子也没有,现在又没得单位要,母亲生病需要治,娃儿读书需要钱,家庭的日常开销,我真不晓得该怎么办,哪怕企业能给他解决一下工作,至少不比煤矿差就可以了。”

他有困难从来不吭声,所以矿上不知道。考虑到他的困难,矿上现在给他安排在后勤打杂,工资按正常上班支付。(采访人:王小琴)

▲廖秀峰,男,中共党员,53岁,原韦家沟煤矿运输队副队长,因血压、血糖、血脂三高,痛风,不再适应井下工作,调至矿保卫科担任治安队员。他家很现实,大儿子脑瘫;小女儿上初中,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妻子在家照顾脑瘫儿子。

尽管家庭现状给他带来很大的压力,但他从不发牢骚,依然乐呵呵工作。在矿井还在生产时,因煤炭运输“铁改公”(铁路运输改公路运输),他每天要跟车几十趟。有人说,廖师傅,你腿脚都那么恼火了,就莫跑了嘛。他憨厚的笑笑说:“我是共产党员,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状态,只要没倒下,我就要发挥我的作用。”

矿井关停,他当着众人表态:“我无条件支持党和政府的决定,对我这个半残人来说,矿井关闭是好事。退了休,只要党有需要,我同样会继续发挥余热,服务好职工群众,站好最后一班岗。”(采访人:张茜)

▲罗军,松藻南机公司门卫工,今年2月满50岁,工龄不足30年,在本次安置政策中,享受不了期待的参照退休待遇。本想抱钱走人,但咨询了经济补偿只能领8万左右,难以支撑到正式退休时间,去外面打工又受年龄、技能等限制,机会不多,收入不可能高。所以,子女还在读大学的他只好选择留下来,准备参与松藻公司的转型发展。他说,这样一可留在工作多年已感情很深的企业,二是在国企工作心里头踏实,三是相信继续工作到正式退休时自己损失会最小。(采访人:叶凌)

▲李后安,今年45岁,松藻煤矿采煤二队工人。自从关闭退出安置方案出来以后,他和妻子纠结了很久,但最终和大多数矿工一样,无奈的选择“抱钱走人”。他说:“看了上面提供的那些岗位,适合自己干的工资又低,工资高的自己又干不了,想想还是抱钱算了。”

李后安说,他家中不仅有双方父母需要赡养,还有三个女儿在读书。原先在矿上上班,每月拿到手上的工资,最多的时候有多元,加上妻子在煤矿附近的超市上班有元左右的工资,一家人生活还比较惬意。所以,年还花了10万块钱买了辆小车。

现在企业关闭了,妻子上班的超市,肯定开不走了。妻子失业,自己工作又没着落。能拿到一部分钱解决一下燃眉之急,成为了他当前比较迫切的希望。

谈到下一步打算,他说,到重庆其他地方上班,不现实,父母、小孩这些都要照顾。如果去,其实就等于大迁徙,还得租房,生活成本比在矿上高得多。而且,那些接受安置的企业好不好?生活环境如何?根本不了解。他现在已通过身边朋友了解,像他这样的条件,就近进厂挣个4、5千块钱没问题,如果夫妻一起进厂,那收入还是能维持到当初的状况。

不想离家太远,不想离父母,离孩子太远,这是李后安这样的矿工最终选择抱钱走人的无奈选择。(采访人:金银贵)

▲工作生活了17年的逢春煤矿,马上要关闭了,张平斌心里一片茫然。

他是年逢春煤矿大招工进的矿,那时年仅23岁,家就在矿区附近农村,为了方便照顾家人,走进逢春煤矿成了一名掘进工。17年过去了,我也在煤矿结婚生子、购买了矿区安置房,两年前响应国家二胎政策生了二妹,一家四口在矿区过得其乐融融。

煤矿关闭,安置政策非常好,大家可以选择工作或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获得一定的补偿。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快40岁的我,除了煤矿工作,没有其他技能,十分担忧出去工作不能适应新岗位的工作要求。看着还在学走路的二妹,很舍不得和老婆孩子分开,还有老家年迈的父母,万一有个病痛该怎么办?

他说:“一想到这些就迈不开脚步,不知下面的路该怎么走?毕竟我肩上扛着一家的责任。”(采访人:张启兵)

▲刘彦,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大小伙儿,现任三汇二矿掘进二队技术副队长,矿青年骨干人才,也是典型的“天府煤二代”,父亲刘勇现就职于三汇二矿通风科防突组。正所谓“上阵父子兵”,刘彦从小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一心想与父亲一起为煤矿事业奋斗终身,高中毕业后,他就与天府公司签订了重庆大学采矿工程定向委培生合约,正式迈入高等学府学习煤炭开采技术,并于年7月顺利毕业分配至天府矿业公司三汇一矿成为了一名工程技术人员。

父子俩生活上相互关照,工作上相互学习,刘彦成长很快,从一名基层采掘技术员,到技术主管,再到掘进队技术副队长,短短数年间对采掘工艺已了然于胸,本想继续学以致用,发光发热,没想到重庆煤矿忽然迎来大变局。

一想到爷儿俩马上就要双双离开煤矿,他心里不免唏嘘不已,特别是父亲刘勇今年已经54岁了,本想着可以参照盐井一矿的安置政策赔付一笔补偿款,贴补一下家用,当得知只能参照退休却不能解除劳动合同获得赔偿时,眼瞅着“银子化成水”,心里非常难过。

刘彦此时站出来做他父亲的思想工作:“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安置政策是市委市府深思熟虑,审慎决定的,您我都是共产党员,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要无条件服从,您就安心退休吧,接力棒也该交给我了,这次安置政策要为企业骨干人才兜底安置岗位,我们要积极支持。”(采访人:陈佩云)

(红岩矿封堵井口现场。王小琴摄)

(三汇二矿封堵井口现场。陈佩云摄)

(松藻公司矿山机械厂支架维修车间)。代平摄)

(松藻煤矿井口的大幅标语见证历史。金银贵摄)

(打通一矿立井封堵现场。纪红兵摄)

(清洁能源公司投资2.3亿元刚建成的瓦斯发电站随煤矿关闭而关闭。全集团共11座瓦斯发电站报废)

我的一点感受:煤矿关闭,涉及到的每个人,切身利益都或多或少受到损害。这不必讳言。处于上面的人,应该换位思考,体察下情,体谅底层苦衷,像渝新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邦安说的那样,“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用心用情,换位思考”,把工作做得更细一些。对那些就业困难、无从选择的职工,尤其要多一些关心。

切不要满嘴大话、套话、空话,动不动拿“不知好歹”、“不讲政治”的帽子扣人,拿“改革就是要有部分人的利益受损”来堵人嘴巴。

上上下下的官员们,想想看,如果你作为当事人,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了,你能真正淡定?!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可以说,这两个“最大的政治”,贯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所有立志为人民服务的人都该好好领悟。

作为基层员工,也要体谅上面的难处,十几个煤矿一起关闭,矛盾集中,财力有限,压力巨大,能够出台“七个一批”的政策已属不易。虽然这些政策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也要换位思考,学会站在上面的角度考虑问题(尽管我们没有这个义务),更加珍惜政策——也是珍惜重新选择人生、换一种活法的机会。

每个人的情况不尽一样,我不好给矿工们提具体的建议,但我知道外面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每个矿工在面对“适合自己干的工资又低,工资高的自己又干不了”的尴尬时,不妨既慎重,又看远看宽一些。

今天一大早,一位重庆煤矿高级工程师告诉我,外省煤矿闻知重庆关闭煤矿,纷纷发出欢迎重庆煤矿人加盟的信息。其中有贵州盘江煤业、山东新矿集团、新疆能源集团、新疆阿克苏矿业公司、四川达竹煤电集团。我问他有心推荐重庆煤矿人去吗?他说,煤炭产业的处境令人心酸,我自己都不愿意再在煤矿工作,所以不想害重庆煤矿人。

我由之想,这是不是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煤炭再也不是短缺年代的紧俏物资,煤矿工人的地位也因此早已下降,重庆煤炭产业退出江湖其实就是宿命——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

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我们可以退后一步宽慰自己:路到尽头,或许就是海阔天空。

(谢谢亲们阅读、点赞、转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angshanjixiea.com/sblt/159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