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何在?只有学习,不懂就学,边学边干,必须一切从头学起
在还没弄清楚具体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就随同40多人,带着脸盆和干粮,屁股下垫着自己的背包,乘坐一辆拉货的火车,从上午八九点,一直坐到晚上六七点才到洛阳
大家依旧干劲十足
1959年11月1日起,“洛拖厂”也已建成,正式动用,投入生产,我国农民盼望已久的“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时代开启……
在古都进行工业生产建设,那时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地下古墓群多因此,探明和处理好古墓便成了工厂建设的一项重要环节
在那个“土地不平,电话不灵,电灯不明”的年代,在最初的不懂工业为何物,“初中”都为高学历的时代,洛阳大厂矿是如何克服困难,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呢?
东方今报记者 夏秀琴
1953年,我矿山机械品牌国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中央制订了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决定在“一五”期间陆续兴建156项重点工程,逐步建立起国家工业化所必需的工业基础一机部(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规划建三个厂:矿山厂、拖拉机厂、轴承厂
实习生 刘伊璞/文
原“洛拖厂”供应处管理科科长何宪祖原是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员,1954年7月份,也被抽调来洛阳支援工业建设刚到“洛拖厂”,他就被立刻送到上海交大学习去了,因为底子薄,何宪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因为压力大,他也曾想到过退缩,但一想到这是上级派的任务,再说自己作为干部,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怎么能领导工人更好地工作呢?想到这些,何宪祖就埋下身子,拼四川矿山机械命苦学
记者 李书宝/图
为响应党和国家“支援国家工业建设”的号召,那时来洛阳支援工业建设的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有从朝鲜前线归来的战士,有上海、东北、太原等地的兄弟老厂的技术人员以及优秀的技术工人,还有地方干部和南方来的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全国各地大批的技术专家、技术工人和地方“转工业”干部以及解放军战士等汇聚古都洛阳进行工业生产建设
提前完成建厂
工人的住宿、休息成了首要问题那时参与“洛轴厂”建设的同志和家属都住在洛阳市老城区的民居内,距离工地较远他们便在工地上用竹竿搭起了竹棚,用于临时休息、吃饭、上厕所“洛阳的冬天特别冷,屋檐上结的‘冰凌’都有1尺多长,下的雪都能没膝盖”林志武说
由于洛阳缺少防洪设施矿山机械设备制造厂,防洪水、保护厂区安全又成了摆在这些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姚景直在来洛阳后的第6天,开始的第一个工程就是修建防洪渠“当时人们的干劲很大,2500名民工用两个月的时间就修建完成了防洪渠工程”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虽然大多数同志远离家乡,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争当技术能手,争当先进工作者……
林志武说,当时的领导干部在课堂上“甘当小学生”, “从厂长、书记到普通职工都是很认真的学习什么事情就怕认真,我的工作当然很忙,但始终和大家一样坚持学习,工作时我是厂长,学习时我是‘小学生’,认真听课,仔细记笔记,每天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到实验室做实验”
当时“洛轴厂”、“洛矿厂”两个班也有七八十人都在一起学习,早上天不亮就起中安矿山机械来背书,夜里熬到12点,一天到晚苦钻研,从来不过周末,整天发愁如何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1954年2月20日,国家计委电文通告一拖筹备处等,经党中央批准,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矿山机械厂、轴承厂选址洛阳涧西建设接着,作为配套建设项目,国家又确定在洛阳投资兴建热电厂和水泥厂随后,洛阳铜加工厂、洛阳棉纺织厂、洛阳耐火材料厂、洛阳玻璃厂也选址洛阳
上海来的于慧民,因为环境差和条件艰苦,曾经“逃跑”了三次每次跑到洛阳火车站东站后,想起当时上海市民热烈欢送他们这批援建工作人员的场景,想起国家的号召,于慧民又“咬牙”坚持了下来,到底还是留在了洛阳
“洛轴厂”当时拥有两辆在战场上从美军缴获来的吉普车,用于建设和工作使用,姚景直称全国矿山机械当时的情况为“两部美国吉普车起家”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洛轴厂”对施工要求依然很严格姚景直说,那时领导干部带着战士一起干,如果建设得不符合标准要求,就要扒了重建,再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继续扒了再重新建,直到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为止
靠“两部美国吉普车起家”
“当时的洛阳雨大、雪大,广东来的人吃不消”原“洛轴厂”的姚景直回忆,冬天让这些广东来的工作人员很难熬,晚上被冻得睡不着
拖拉机厂厂址选择也是如此,除洛阳外,郑州、偃师、陕县、新安等地都曾作为考察对象
新中国成立之初,整个国家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于洛阳这个几经变乱的中原城市,基础建设还不够完善林志武从嵩县被调到洛阳时,看到洛阳还遍地是农田,全市只有矿山机械设备价格表一个小小的发电厂,更别提有什么工业基础了
第二天他们开会时看到会议室桌子上写着“洛阳矿山机械厂筹备处”的字样,工程师拿着图纸向他们讲了什么是“一五”计划,又讲了这个厂是苏联援建我国专门生产矿山机械设备的王新贵这才知道自己不是去煤矿工作
它们分别是:洛阳矿山机械厂(现称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矿厂”),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矿山机械专业制造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现称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拖厂”);洛阳轴承厂(现称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轴厂”)它们为洛阳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三大厂厂址选择上,当时也并不是仅仅新疆正大矿山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局限于洛阳,选址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很多波折
解放初期,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国家优先提出了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把7个重点项目放在洛阳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率先开建一大批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的“共和国长子”企业陆续建成,这些重点工程项目奠定了洛阳的工业基础,为我国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洛矿厂”厂长兼党委书记纪登奎在《洛矿厂志》中写道,他是从农村转到工厂工作的,搞工业毕竟比过去搞农村工作复杂得多,必须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当时“洛矿厂”按照干部的不同情况和任务,选派一批干部到苏联矿山机械动画学习,一批干部到国内其他厂学习,送一批有条件的干部去上大学留在工厂的同志,一边搞基本建设,一边补习文化,还组织人员参加工艺、设计、动力、焊接、铸造等20多个专业小组
“马路不平,电话不灵,电灯不明”是当时形容洛阳环境很流行的话
当时国家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使这些重点项目尽快投入生产,国家号召,抽调部分领导干部和工人支援国家工业建设,这在当时被称为“转工业”“为祖国建设而来,为响应毛主席号召而来”是当时喊得最响的口号
该地区中心有大渠通过,地下水位也高,村庄和居民比较稠密,不但地下情况复杂,地上搬迁也有很大困难,11月中旬,又转到洛阳市郊涧河西部进行勘察这里地处邙山以南,秦岭以北,是一片开吉林矿山机械厂阔的农田,地下水位低,洛浦公路横贯东西
王新贵说,当时“转工业”被认为是件很光荣的事情于是,大量知识分子、工人从东北、上海、江苏等地迁入洛阳,“支持国家建设运动”而洛阳工业大建设,使洛阳的城市人口激增,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广州、北京、武汉的大城市
“洛矿厂”建厂三十周年,原“洛矿厂”的江风在《洛矿厂志》“回忆录”中写到,1953年7月,他参加了由时任一机部部长助理江泽民带队的建厂组,在郑州和洛阳两地进行选址,前后共选了七个地方,对两地的条件进行比较,大家的看法不够一致一机部向中央汇报后,当年12月,李富春同志(当时兼国家经委副主任)、一机部段君毅副部长、河南省经委相关负责同志以及洛阳市委负责人苏挺、白安平等同志,亲新疆矿山机械临现场观察,听取了选厂组的汇报大家认为在洛阳市涧西一带建厂有利条件比较多,这里地势平坦、村庄少,古墓虽然比较多,但处理起来不困难中央认为,和郑州相比,洛阳更符合社会主义工业布局的原则,于是又重返洛阳,在洛河以南进行勘察
在原“洛矿厂”做机要工作、今年84岁的周正娥笑着告诉记者,洛阳土质好,地方大,有发展空间,建大厂矿能承受压力,比较合适
选址几经周折 大厂落户洛阳
工作生活条件艰苦
最后经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同意,于1954年1月8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决定在洛阳涧河西新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矿山机械厂
本文来源:东方今报
然而,“长子”的身份也意味着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比其他“弟兄”承受更多的苦痛和压力,更早地面对似乎难以预测矿山机械设备配件的未来 在那个“土地不平,电话不灵,电灯不明”的年代,在最初的不懂工业为何物,“初中”都为高学历的时代,洛阳大厂矿是如何克服困难,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呢?今年是“一五”计划开工建设第六十周年,近日,东方今报记者采访了一些老工人,听他们讲述过去建厂初期的艰辛,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拂去历史的尘埃,带大家一起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7年3月底,“洛轴厂”工厂设备安装基本完成,同年7月,投入试生产,整个工程只用了23个月的时间,比国家批准的1957年第四季度试制产品的进度要求提前了一个季度
“与工程建设相比,最大的难度却是这些‘转工业’的干部很大一部分都不懂技术和专业,更不懂得怎样搞厂子”原“洛轴厂”副厂长林志武说,云南矿山机械设备很多“转工业”干部虽然“根红苗正”,但文化素质普遍很低,初中毕业都算得上是“高学历”,因此就被那些有专业技术的专家们称为“白帽子”
为了克服这种困难,全厂上下就一个字:“学”厂里一方面组织同志们到前苏联、哈尔滨、上海等地学习,另一方面又让老专家讲专业知识,还办了“扫盲班”,让一些同志脱产学习业余时间,领导干部也会和同志们一块学习,当时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那时候生活丰富、紧张,大家想法很简单,吃饭,睡觉,干工作,也没什么个人要求”汪俊昌说,大冬天,被子上都落了厚厚的一层雪,工人们早上起来拍掉被子上的雪,不觉得疲惫,照样干得很起劲
顾不上欣赏这个城市,他们40多人就被一辆非常破旧的车带到了洛阳市老城区义勇街大连矿山机械厂至今,王新贵还清楚地记得他们当时住在一栋民居楼的二楼,上面只有一层木板子,爬上去就直接睡觉了
“为祖国建设而来” 全国“精兵强将”云集洛阳
毛主席对一拖的建设十分重视,听过选址汇报,毛主席幽默地说:“历史上那么多帝王都在洛阳住下了,还放不下一个拖拉机厂?就放在洛阳吧!”
60年转瞬即逝,当初的建设者们现在正安享晚年
汪俊昌是湖北人,原“洛拖厂”行政福利处处长、书记原来在中南局组织部当干事,1954年9月份,被调到“洛拖厂”,一干就是34年
当时来“洛矿厂”支援建设的这些外来人员一般被安排在洛阳老城南关贴廓巷的民房内那里住满后,就只能用竹席和泥巴搭成简易的席棚,从夏天到严冬,几十号人都挤在一个席棚睡大铺王新贵说,那个地方冬天山东省矿山机械厂特别冷,但再怎么冷当时也只有一床薄被子、一条毛毯
建厂初期“从头学起” 厂长甘当“小学生”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上上下下精神振奋,什么困难都不怕,仅用五年时间就建成了“洛矿厂”,建厂前期准备了两年多时间,从开工到建成用了两年多时间,比计划提前了一年零两个月,于1958年投产,经国家验收,质量优良,并节约了投资
天气冷“吃不消” “逃跑”三次还是回来了
王新贵有一次去接待了一批从上海来支援“洛矿厂”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人上车后,首先问洛阳哪里最繁华,当走到洛阳老城十字街时,王新贵告诉他们那里就是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了,而当时的洛阳老城十字街也只有“交通亭”而已
汪俊昌回忆,他被安排住在老城西关新街一家老百姓的磨面房内矿山机械设备价格报到第二天,就被派到工地临时成立的指挥部,那时工地上总共二三十个中队,每个中队有一百多人,总共有三四千人汪俊昌被安排作为党总支宣传委员,他就每天在左胸口上衣口袋里别着支钢笔,兜里揣着个小本子,经常背着个大喇叭儿,每天在这三四千人的工地上来回穿梭,写工程进度对进度好,互帮互助,互相照顾的典型,值得宣传的东西,就立马掏出小本子赶紧记录下来有时候发现一个中队干得好,工程进度快,他就会手举着喇叭,对着喊几嗓子表扬一下,给大家鼓劲,也会把其他队先进的经验拿到另外一个队去宣扬
原“洛矿厂”计划部副处长王新贵是1954年从安阳专署(现为安阳市)水利局调来的王新贵回忆,当时领导就对他说到洛阳一个矿山厂支援工业建设,但具体做矿山机械动画什么,怎么做不清楚他就向一个家在孟津的同事打听,得知洛阳有一个煤矿,王新贵当时还以为是来洛阳挖煤呢
据原“洛轴厂”党委书记姚景直介绍,那时候国家几乎没有工业,全国已由战争年代转入经济建设年代,党的工作重点转向城市,首先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工业
女性们对于这些需知该了解透彻白殿灵在哪里生产的疗效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caifeng.com/sblt/1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