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机械设备

沈阳第三机械厂赵国有又通过技术革新


2009年5月18日,沈阳铁西,72岁的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开始搬家

沸热的钢水凝聚了60年的记忆1949年10月31日,在“沈重”炼钢车间,曾“号称中国第一炉”的2号平炉,炼出了共和国第一炉钢水而60年后,这个车间炼完它最后一炉钢水后将被拆除

沈阳市委提出了“发展生产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随之,工人中掀起大规模“护厂复工”和“献纳器材”的运动,“叫工厂冒起烟来”成为最激越的时代口号

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铁西的工厂在全国率先复苏,并承担起“供氧输血”的任务李守成所在的沈阳化工厂,恢复生产后的第一批烧碱、漂白粉、润滑油等,输往全国为各地工厂解了燃眉之急 爆发,沈阳重型机器厂仅用19天就完成10万把军镐的制造任务,提前一天送到前线

计划经济时代,唐山矿山机械铁西区成为沈阳最富有的地方全市最早的暖气、天然气、高楼全在铁西铁西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是全国同行业中的领头者,职工的工资与奖金也是同行业最高的,住楼房的多是工厂的职工,享受着让人眼红的福利,如果有谁家人在铁西的工厂上班,是让人羡慕的

老工人张永胜蹲在车间外的角落里抽烟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被中央从黑龙江派往热河省委(省会承德市)任职的黄欧东,途经沈阳,被在这里的李富春留了下来,任中共沈阳市工委副书记当时沈阳的接管工作,由陈云领导还在紧张进行

然而星移斗转,1998年当刚被授予“辽宁省优秀专家”的冯贵盛带着他的调查组,再次来到厂房云集的铁西区,却从遍地林立的烟囱感受到了危机

在冯贵盛看来,搬迁不是简单的位移,更是通过重新组新泰矿山机械合实现机体“再造”

在开发区购地、盖厂房和购买前期设备,总共投入9300万元;用600多万元,解决了500多名职工的失业补偿;另用600多万元,解决了部分长期拖欠的离退休职工生活费用;后期投入购买设备、安装、调试等花费2000万元这不仅让工厂卸掉了沉重的债务、冗员包袱,还可转换管理机制,相当再造了一个新的大型毛纺企业

“叫工厂冒起烟来”成为最激越的时代口号

“‘东搬西建’基本解决了铁西的产业结构问题,也给了政府和企业喘息的机会,但企业深层次的改革还是观念、技术、管理,十年八年后这些企业怎么样?还得不断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冯贵盛说

还是有工人黯然神伤象征功勋权杖的巨大烟囱的轰然倒掉,老铁西永远地匍匐在了历史的记忆里

沉沦

“铁西是中国国企转矿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型困境的缩影”冯贵盛说,“当年沈阳市委市政府本打算将部分企业进行产权改造,但国家没批整个辽宁、东北,可以说国有经济一统天下,这些企业都是国家一手投资建的,国有企业我们能随便搞合资吗?能搞产权转让吗?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与整个市场体系完全不对称”

最后一炉钢水不是结束,而是新生

沈阳黎明毛纺厂成为第一块“试验田”

摄影:本报记者 孙涛(除署名外)

它们能告别的是铁西的地理位置,无法告别的是铁西60年历史

冯贵盛的调查组回来后,向沈阳市委市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从产业结构单一,没有现代服务业;污染严重,引进外资困难;几乎百分百国有企业,体制不活等方面向政府进言提出关停治炼厂,将部分老企业搬到开发区,“退二进三”发展现博山矿山机械厂代服务业等方案“后来这个方案市委认可了”

新中国首家正式宣告破产的国企在铁西产生

到“一五”期间,铁西主要工业企业有650多个,其中20多个名冠全国同行业之首沈阳冶炼厂为新中国第一座重点有色金属冶炼厂,沈阳拖拉机厂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18马力蒸汽拖拉机,沈阳鼓风机厂成为全国第一家鼓风机制造厂,仅一个沈阳重型机器厂就为装备中国贡献了70个“第一”

1986年8月3日,沈阳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国有企业企业宣告破产后,原厂长石永阶到厂里领救济金证当时,由于他的情况尚在调查中,市保险公司暂不发给救济金证一张石永阶抽着闷烟,看着工人们领取救济金证的照片成为铁西区甚至整个国企陷入困境的象征

黄欧东忆述,国民南通矿山机械党溃退后的沈阳,工业遭到重大破坏号称“时代宠儿”的铁西区,大部分是手工业作坊和机器不多的破旧工厂当时被称为最大工厂之一的金矿精炼厂(后为沈阳治炼厂),是一排低矮的小木房,里边安装着一些小泥炉就是这样的工厂,也遭国民党的严重破坏大至机器设备,小至木材、钉子,甚至房上的砖瓦、办公室里的桌凳都被变卖了工厂开工的仅占5%,民营工厂残存的也只有1/3.

到了2002年,铁西更是一潭死水这一年,曾在沈阳上过学的导演王兵,用自己的摄像机拍摄的一部纪录片《铁西区》杀青(这部长达9个小时的专题片,后来在法国马赛纪录片电影节获得大奖),该片实录了铁西1999年到2001年间,一座座烟雾蔽日、轰鸣如雷的工厂停产关闭,一群群下岗的产业工人无精打采、无所事事地游湖南矿山机械厂荡街头,一道道臭水沟滋养着苍蝇蚊子、包绕着破旧拥挤的小区……

1949年秋季之前的春天,新工人李守成分明感受到,铁西正迎来激情燃烧的新岁月而此刻黄欧东等却在深深思索,“我们面临的任务是,怎样去改造这一颓废的城市?”

位于沈阳市中心西南的铁西区,曾是日伪时期的重工基地1906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沙俄手中接管南满铁路,将铁道以东辟为市街区,以西辟为工业地带从1938年铁西建区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资共在这里投建323家工厂,蔚成庞大工业群尽管随后在苏军占领时期,铁西工厂遭到洗劫,80%设施已不复存在,但这里留下的工业基础和大批产业工人,是其它地方难以比及的

60年里,沈重有着辉煌的成就,一个沈重就为装备中国贡献了70个“第一”;有着痛苦的记忆,曾拥有3万多重型矿山机械有限公司人的沈重大量工人下岗;也有艰难的转型,今年10月前,“沈重”将全部迁往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厂,三年前,它与沈阳矿山机械集团合并重组成为北方重工集团

“我们进城后看到的几乎是一片废墟”

废墟

“一座残破、贫困、饥荒的城市”新中国第一任沈阳市委书记、市长黄欧东,这样回忆李守成等工人涌向铁西时的沈阳

2004年3月23日,沈阳冶炼厂3根高达100多米的烟囱在凌晨轰然倒地这3根屹立了半个多世纪的烟囱,曾是铁西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核心标志当时下岗的工人还在内心盼望这三根大烟囱有一天能重新冒烟……由于怕下岗群众不理解,爆破行动只能在凌晨悄悄进行

“一五”投资766亿元,折合黄金7万万两,为社会主义新生活打基础它像一块巨大的磁场,吸引着铁西的工人们自觉为之中国矿山机械设备网奋斗中国第一台车削普通机床、第一台50万伏超高压变压器、第一台125万吨挤压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等100多个“共和国第一”相继在这里诞生,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大国徽也是铁西人的杰作

“试验田”效果不错黎明毛纺厂是6年来铁西区230多家大中型国企突围的缩影曾经闻名全国的沈阳鼓风机厂、沈阳冶炼厂等,相继走上了搬迁之路截至2007年年底,铁西区共有230多家企业迁往开发区这些企业搬迁后腾出近8平方公里的土地,土地出让使铁西区获得了140多亿元改造资金

沈重在老铁西的最后一炉钢水象征的不是结束,而是新生

1949年3月,24岁的李守成平生第一次坐火车,从辽宁营口来到省城走出破旧的沈阳车站,穿过烟囱林立的铁西区,他站在了沈阳化工厂(原满铁化工制造所)的大门前年轻的农民李守成走南通矿山机械了进去,变成新工厂的一名电焊工许多来自山东、河北、浙江、安徽等全国各地,和他一样憨厚朴实的工人冲他微笑、点头,这些感觉一直伴随他,走过60年,如今成为一个84岁的老人

政府开始亮出“黄牌”1985年对第三农机厂、五金铸造厂、防爆器械厂3家产不抵债的企业发出了破产警告

又一波“以厂为家”的热潮在复工后掀起工人们把铺盖卷搬到厂里,吃住都在厂里,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那时没有报酬,更谈不上奖金,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如机床一厂的赵富有、橡胶三厂的刘景贵、轨钢厂的王延隆等,都是“以厂为家”的“英模”

过去被戏称为“下岗一条街”的北二路,现在经营着大众、通用、丰田等知名汽车品牌的“4s店”达40多家;宽阔、绵长的重工街上,东方家园、香矿山机械设备江大市场等现代家居超市生意兴隆

在冯贵盛看来,铁西区的辉煌,是历史的沉淀和地理的造就

冯认为,铁西区真正的困难是从1993年开始的作为机床工业的故乡,当年机械市场的萎缩,让大量的铁西工厂歇了工“当时那情况,一堆干柴似的,点火就着了”

曾经炼出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的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今年10月前将全部迁往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厂

时任军管会主任的陈云,首先部署修复铁路11月3日即修通四平到沈阳的铁路,到11月25日,每天有96列客货车进出沈阳,绝大部分工厂恢复了生产

“一五”结束的第二年,辽阳灯塔市21岁青年冯贵盛,奔赴东北一座城市读大学从地理系毕业的他后来到了沈阳,研究起辽宁的经济,研究铁西的工厂直至后来成为辽宁省政府参事,辽宁省发改委、中国矿山机械设备网社科院经济发展所所长,辽宁区域经济学会会长

危机在更早的时刻就已埋下伏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大量资金人力投向“三线建设”,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东南沿海成为时代的宠儿而铁西则未能再吸引大量资金和人才,并且因为体制等因素,而逐渐消沉了曾经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呈出“老态”尤其上世纪最后10年,市场经济大潮扑面而来时,铁西像一个抬惯了轿子的轿夫,面对新式汽车却不知如何发动

同样实现再造的还有沈阳鼓风机集团搬迁之前,效益相对铁西其他企业还不错的鼓风机厂一直想扩大生产规模,却无能为力搬至开发区后整合了另外两家企业,占地面地扩大到80万平方米同时原厂区土地出让也部分解决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

95%以上的企业亏损,90%以上的企业处于矿山机械油缸停产、半停产状态,13万产业工人下岗,棚户区拥挤成片,职工上访不断,马路经常被堵,最多一天竟达20几次;悲观、无助、失望、焦虑充斥着这片土地铁西被一些人称为全国最大的工人度假村,北二马路被称为亏损一条街,建设大路被称为堵路领钱的“建设银行”

2009年,走在老铁西城区,昔日的厂房和烟囱锅炉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新修的宽大马路和成片绿地,过去遍地的棚户区,已成为一家家新开的商场和新式住宅楼

“我们进城后看到的几乎是一片废墟,到处是断壁残垣,蒿草丛生后来驰名国内外的沈阳第一机床厂,那时还没有一台完整的机器辽宁精密仪器厂,解放前还是旧中国关押爱国志士的监狱”

在浓缩了60年国有工业史的老铁西,“沈重”只是最后的告别者之一7年郑州大洋矿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来数百家大中型国企相继迁离,告别老铁西

李守成向记者回忆道,60年前的春节,他收到在化工厂做工人的哥哥的信,说沈阳解放了,工厂正大量招工,许多青年从四面八方涌向铁西,让搞过电焊的李守成也过来

当时在铁西3000人算是小厂,过万职工才算大厂冶炼厂的烟囱122.4米,是全国最高的,也是铁西人说话的底气和荣耀的象征

最早搬迁的黎明毛纺厂在搬迁中实现了再造迁至开发区后新组建的企业,与米其林轮胎、可口可乐和乐凯胶卷等知名企业为邻,从意大利引进的国内最先进的设备,年生产能力扩大到300万米

冯贵盛带领他的调查组,1998年进入铁西,受沈阳市委托,做一项关于结构调整的调查

1986年8月3日,沈阳防爆器械厂破产,这是新中国首家正式宣告破产的国企原厂长石永阶(左)抽着矿山工程机械设备闷烟,看着工人们领取救济金证 新华社发

几个小孩在北四东路的铁路上玩耍铁西的名字与铁路息息相关,如今,纵横于各大厂区之间的铁路网已基本被拆除

2009年5月18日,60年前的“中国第一炉”流出了它在老铁西的最后一炉钢水,钢水浇灌时光亮四射,场面十分壮观———钢水从沙箱的一个孔洞流入,模具的字迹渐渐清晰,“北方重工”的上部悬铸着两个金红大字———“铁西”

再生

清一色、大量密集的国企,面临着转轨的困惑在铁西,所有制是“公一色”: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99%;经济结构是“工一色”:工业经济占全区90%以上1978至1991年,全区生产总值仅从5亿元增加到14亿元1991年直接利用外资仅100万美元,出口供货值仅0.8亿元

复苏

到了工厂、工人居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萧条景象70%的机械大山矿山机械工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大量工人已经或即将下岗,冬天厂房的采暖室没有暖气,豪放的东北工人满口怨声载道曾经是沈阳最富有的铁西,成为沈阳吃饭、住宿最便宜的城区

源源不断的工人涌向铁西,他们来自东北、山东、安徽、南方各地仅沈阳重型机器厂,1949年底职工才654人,1950年增至2427人,1951年为3500人,1952年又剧增到5097人

统筹:李召韩福东

1949年下半年,中共中央东北局又作出“开展群众性的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的决定沈阳第四机械厂工人首创4小时车一个“塔轮”的成绩,打破了日伪时期5小时的纪录沈阳第三机械厂赵国有又通过技术革新,用50分钟创出更高的惊人纪录据1950年1月统计,沈阳市创造新纪录的职工数达到1.3万多名,创造各项生产新纪录近6000项而据当时4个月的统计,有5万多人创造各连云港矿山机械厂项生产新纪录达2万多项

迎接铁西新一批产业工人的,是战争遗留的废墟

改造始于2002年这年6月,“慕马大案”之后的新一届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铁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二为一,“东搬西建”,“退二进三”,将铁西部分老企业迁至开发区,腾出城区土地发展商贸、住宅、文化等第三产业

“一五”计划的核心,正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国防、机械、电子、化学和能源等工业领域,因此“一五”也被称“工业化奠基之役”

1959年国庆日,沈阳重型机器厂的彩车载着国产首台轧钢机和首台水压机模型通过沈阳市庆祝大会中心会场资料图片

铁西区的工业代表,有着3万多人的沈阳重型机器厂,曾生产新中国第一台五吨锤、第一台水压机、第一台球磨机,被称为鞍山矿山机械“中国重机工业的摇篮”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也如一个负重前行的老人,猝步踉跄

最困难时期,沈阳铸造厂、沈阳机床三厂这样拥有成千上万工人的大企业,账上几乎没有现金,银行不愿放贷,濒临破产领不到工资和退休金的工人经常上街堵路

回过头来看“一五”,铁西堪称新中国的“大手笔”这片当年占地39.48平方公里的工业区,享受过多重美誉———“共和国长子”、“共和国装备部”、“机床的故乡”、“中国重工业的摇篮”仅“一五”、“二五”期间,新中国就将六分之一的财力倾注到这里

100多个“共和国第一”相继在这里诞生

香港媒体曾以《下岗之城愁满容》为题整版报道铁西

国民党统治沈阳3年,工人们只能吃豆饼渣、麦麸子,做饭无柴,取暖无煤解放初工人仍四处流漓江矿山机械厂散,生活困苦,10多万人没有工作恢复生产成为城市接管后头等大事

李守成记得,当年香港一家媒体,以《下岗之城愁满容》为题,用整整一个版面报道铁西,1100多家大中型国企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0%以上,欠银行债务260亿元,30万产业工人近半数丢了饭碗“很真实,当时的铁西就是那样”

辉煌

12时59分,“沈重”在老铁西的最后一炉钢水从2号平炉流出,灌注成工人们精心设计的字模- -“铁西nhi北方重工”

采写:本报记者 占才强

1989年,亚洲最大的沈阳铸造厂面临窘境,上上下下为它的生存而焦虑

当年,黎明毛纺厂、浙江新湖集团和铁西新区土地储备中心签署协议,将黎明毛纺厂18万平方米的地块和地上建筑,以每平方米700元出售给浙江新湖集团前者获得1.16亿现金补偿

黎明毛纺厂算了笔账山西省矿山机械厂:开发区土地每平方米价格为200元,新盖11万平方米的厂房,土地成本只需2200万元出售土地和新购土地之间每平方米有500元的差价收益

“当年对铁西的决策,由中央、东北局、辽宁省委共同商议决定的,陈云、李富春、薄一波等是核心的决策层”冯贵盛说铁西的功能,是围绕机电、机床、冶炼、化工等产业,使之成为新中国工业的“血站”

“当时全国风行的‘人民牌’香皂,就是我们沈阳化工厂的产品,那时是用大豆油做的,质量可好了!”如今84岁的李守成回忆,“七八十年代的婚礼,新娘子手里都会捧个‘红双喜’脸盆,那也是沈阳搪瓷厂造的,曾是几代人的美好回忆”

2009年7月5日,如今的沈阳铁西新区高楼林立,街道宽阔,车水马龙,与之前判若两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铁西矿山机械设备加盟区的转变令人瞠目

阵痛

搬迁还淘汰了装备落后、污染严重、耗能高、效益低的工业企业冶炼、水泥、草浆造纸等重污染行业全部退出了中心城区

许多工厂成立工人纠察队,队员们夜以继日,巡逻在厂区、车间,保护工厂的每一台机器,每一颗螺丝钉在长达近半年为工厂“献纳器材”运动中,上万工人把藏在家中的器材献了出来据1949年3月底统计,在70多家企业中就收到献给工厂的各种器材7300多件,到当年6月,献纳器材一下猛增到7 .3万多件,价值18亿元(东北币)

搬迁仍在继续

铁路四通八达,邻近的鞍钢、本钢、抚顺都是能借力的能源基地另一重要原因,新中国恢复经济还需争取苏联这个“老大哥”的援助,当时苏联高速增长的计划经济模式,正成为众多国家效仿的样本


北京白癜风好专科讲述患者心态的保护
白癜风两种诊断方法分别是怎样的0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angshanjixiea.com/sblt/263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