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机械设备

青岛城市的初始形成城建溯踪内容摘录


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m.39.net/pf/a_6320392.html

青岛市已经启动了老城区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在此以《城建溯踪》一书的出版及部分内容的推送表达对青岛申遗工作的积极响应和对青岛这座美丽城市的美好祝愿。

青岛城市的初始形成

“青岛”之名从明代开始就作为陆地上村镇的称谓,并一直沿用到清代。青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胶州湾有力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建设港口,清政府也认识到青岛海防的重要性,年设防,这成为青岛历史的开始。德国人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最早提出了建设港口铁路的设想,德国帝国主义进行了数次考察,确立了将青岛作为德国殖民地的计划。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占领青岛,后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建设。德国人制定的规划分区而治,港口和铁路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并且规划方案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设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德国人的青岛规划受到了德国本土规划理念的影响,体现了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的主张,也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浪漫主义的普世主义”。

文献中的“青岛”最早出现在明代,那时的青岛为即墨县海滨的村落。明万历年间,即墨县令许铤在《地方事宜议》中就曾指出:“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即青岛)、曰相(即大福岛)、曰管……”当时青岛、大福岛、大小管岛、田横岛等均属即墨县辖。这里的“岛之可人居”是指陆地上的村庄,开为海口后,亦称青岛口。清光绪十二年(),刘含芳在《查勘胶州湾条陈》中称:“(胶州澳)口东青岛,高四十七八丈,有市有关,地属即墨,山脉来崂山;口西陈家岛,高三十六七丈。……青岛、陈家岛为外口门户,相去八里。……以全澳论之,地虽宽广,而能泊大舰有屏蔽之处,仅此青岛。”由此可见“青岛”的商业繁华及港口效应。当时“青岛”指的是现在的青岛市区的一部分,并非前海的小青岛。“青岛”之名从明代开始就作为陆地上村镇的称谓,并一直沿用到清代。

一初始青岛

1

青岛的自然概况

(1)青岛的气候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又因其三面连海,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使它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胶澳志·方舆志·气候》载:处于山东半岛的青岛市“为海洋气候,吸热缓而退冷亦缓,冬有暖流之灌溉,夏有凉风之鼓荡,故寒暖均不甚烈”,“青岛市街三面环海气候极佳,日暖风和实为良港,但由中区至内地则为大陆气候,故寒暖之差极大”。

(2)青岛的地理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西南端,位于东经°30′—°00′,北纬35°35′—37°39′之间,南向黄海,西临胶州湾。青岛为海滨丘陵地貌,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凸起,中间低陷。全市大体有三大山系,东南是崂山山脉,北部是大泽山,南部是大小珠山、铁撅山等。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砾质海岸等三种基本类型(图1)。

(3)胶州湾

胶州湾可以说是“背山面海,气候温和。海临其南,虽夏日之炎炎,不敌海风之拂拂……北枕群山,借层峦为屏障,不畏朔风之凛冽”。胶州湾降水正常,少风袭之害,亦无封冻之忧,是一个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不虞涝、风不忧灾的建港良址。胶州湾之深度虽不均匀,像胶州湾之北部,自阴岛至红石崖以西,在千潮时尽为干出部分,最广之处,距岸约有10公里,他处亦有类似情况;但是,沧口以外自大港至女姑口之间有一海沟,深度较大。自海岸渐至湾之中部,海底坡度大,海深亦迅速增加。游内山和黄岛之间,是胶州湾最深之处,距岸数百米,即达深40~65米的深渊,也在此处。其间自大湾出湾,航道的深度总在10~40米之间,足以保证大型的船舶航行、锚泊和停靠。

胶州湾以东和东京、旧金山,以西的直布罗陀、马耳他岛几乎处在同一纬度线。地处黄海的咽喉要道,诚如《胶澳志》所载,年代,清朝官员就指出:该地“上顾旅顺,下趋江浙”,或曰“上可蔽登莱,下可控江浙,盖形胜必争之地”。青岛距离东亚的大港长崎、仁川、天津、上海等港不远,并居于它们的中心,由此到国内外,海上交通堪称方便。

西方列强对胶州湾觊觎已久,在德国人勘察胶州湾之前,年英国海军部就派军舰进行胶州湾的测绘,并于年出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胶州湾的现代测绘图纸(图2)。

图1青岛地区的地形

图2年英国人测绘的胶州湾地图

2

开埠之前青岛地区的历史

青岛古为东夷地,《礼记》中说:“东方日夷”。商周时期,青岛地区分属莱、莒、介诸国,春秋战国时期,青岛大部分划入齐国的版图,小部分归属鲁国。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初设36郡,郡下设县。当时,青岛地域有胶东郡和琅琊郡。其中,琅琊成为秦东部沿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港口城邑。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封伏湛为不其侯,六传到伏完。据考证,不其位于今城阳区城阳镇。南北朝时期,发生宋魏不其之战,城地损毁严重,为北魏所攻占。北齐天保七年(),即墨和不其同时废县,并入广长县(今平度市),统辖范围包括平度、莱西、即墨的大部分地区和城阳、崂山及市内各区。

隋朝初年恢复即墨和不其原来的建置。到隋文帝开皇十六年(),不其县并入即墨县,青岛地区基本上纳入它的版图,增设胶西县(位于今山东高密),唐高祖武德六年(),裁废胶西县,并入高密县,下设板桥镇,板桥镇港便成为唐宋时期盛极一时的外贸港口。

宋元祐三年(),复置胶西县,县治板桥镇,为促进对外贸易,专门成立密州板桥镇市舶司。明洪武二年(),又废胶西县,改设胶州,隶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管辖。从此时至清初,即墨县隶属胶州管辖,而即墨县又涵盖今青岛市区(当时称为仁化乡文峰社)的大部分地区,所以,青岛便间接纳入了胶州的行政管辖范围,青岛与胶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与青岛有关的事物都带上了“胶”字,如“胶州湾”“胶澳”“胶济铁路”等等。

明朝,倭寇来犯,垂涎于青岛的险要和富庶,便以黄岛为巢穴,频频袭扰胶州湾沿岸。据统计,明洪武二年()至明永乐十四年()四十余年间,倭寇对山东沿海进行了十五次大规模的侵扰行动,胶州湾周围的胶州、即墨等地均遭劫掠。明朝政府不得不在胶州湾沿岸设置卫、所多处,派兵驻守。这些卫、所主要有灵山卫(管辖浮山所、胶州所)、鳌山卫(管辖夏河所、雄崖所)等,驻军万余人。

清朝初年,青岛农渔业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沿海地区的炮火硝烟在短时间内并没有弥漫到青岛这片不为世人瞩目的土地,青岛依然平静,俨然一座世外桃源。咸丰九年(),清政府在今青岛地区的塔埠头和金家口设立厘金局,在青岛口和女姑口设立分局,兼管胶州湾一带的港口贸易及征税事务。咸丰十一年(),清政府在烟台设立东海关。同治四年(),清政府将塔埠头、金家口、青岛口、女姑口的厘金局分别改为东海关分关和分卡。女姑口位于胶州湾东北女姑山下、白沙河口,今归属青岛城阳区。青岛口即今天的栈桥海面,亦即“青岛村”。此名来源于海中的小青岛。当时胶州湾有三座岛屿很有特色:一为小青岛,一为黄岛,一为阴岛。青岛村分成上下两村。上青岛村在今迎宾馆和龙口路一带,村民多从事农业、渔业和畜牧业;下青岛村在离海较近的今太平路天后宫附近,居民多为渔民、艄公和商人。青岛村的人口约计三四百户,船舶上百只,村民靠自己辛勤的双手,丰衣足食,过着殷实平静的生活。

同治十二年()《即墨志》记载,除了青岛村、会前村外,当时青岛还有小泥洼、鲍岛、仲家洼、扫帚滩、海泊、四方、杨家村、亢家庄、斩山、辛家庄、墨岛等村落,这些村落的整体无疑是青岛市的雏形。

3

青岛的建置

中法战争中,法国“屡次声言将由胶州进图北犯”。年,为提防法国舰队侵犯胶州湾,对北京构成威胁,清朝下令山东巡抚陈士杰调派两百余名官兵进驻青岛口设防,战后旋即撤走。此次青岛设防,虽然时间十分短暂,但表明清朝已经初步认识到青岛重要的战略地位。

年3月26日,北洋海军成立三周年,李鸿章在山东巡抚张耀陪同下,到旅顺军港校阅北洋海军。校阅完毕,6月6日,由旅顺经威海,抵胶州湾“查看港湾”。李鸿章见到胶州湾的地势险要,认为此“口门系属湾形,从东至北环山蔽海,形胜天成,实为旅顺、威海以南一大要隘”。6月11日,他便上奏朝廷,力主在胶州湾派兵驻防。6月14日,光绪帝批准了李鸿章的奏折,这标志着青岛正式建置的开始(图3)。

年春,李鸿章商请新任山东巡抚福润,派驻军将领、登州镇(今蓬莱)总兵章高元主持青岛防务。同年秋,章高元便亲率清军一镇(计有骧武营、广武营、嵩武营、炮兵营),共约两千名官兵开进青岛设防(图4、图5)。

来到青岛,章高元即修建胶澳镇守衙门。该衙门位于青岛口海滨,规模庞大,是章高元及其部下办公和居住的地方。门前旗杆耸立,刁斗入云,显得十分雄伟高大。衙门对面为青岛河,长达15米的照壁墙立于河岸与大门之间,上面绘有一幅恶龙捉太阳的大型壁画,这是贪欲的象征,用以告诫那些每天进出衙门的官吏,时刻牢记要“勤政为民”。

章高元的进驻,对青岛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年,为解决章高元驻军的通讯问题,清政府在杨家村(今登州路一带)设立有线电报房。据《海防档·电线篇》记载,这条电报线“由胶州造至青岛海口止,埋线里,动用工料转运后赞银两”。尽管这座有线电报房只有一人负责,使用的是一台老掉牙的手摇“莫尔斯”电报机,但它可与济南、烟台、胶州通报。青岛再也不是一个与世隔绝、默默无闻的渔村了。

以衙门和天后宫为中心的前海沿儿,变得日益繁荣。衙门前的主要街道叫“衙门街”;通向东北方向的是“东关街”,此处多为车马店和酒店;通向西北方向的是“大街”,又称“新街”,大体在今天的龙江路一带,分布着不少杂货店、绸布店。农历逢五、十为赶集之日,四里八乡的百姓,纷纷云集前海沿儿,摆摊设点,买卖兴旺。尤其是清明节前,春汛即将开始,渔民们虔诚地来到天后宫,举行盛大的“祭海”活动,祈求天后娘娘保佑,更使前海沿处在一片热闹的气氛中(图6、图7)。

图世纪末青岛前海景观

图4李鸿章

图5青岛村原貌

图6青岛总兵衙门和天后宫一带全景

图7青岛总兵衙门

二德国人的觊觎与占领

1

李希霍芬对胶州湾区域价值的认识

李希霍芬(图8)是德国著名的经济地质学家、德国殖民局长,号称“中国通”。年曾受普鲁土政府的派遣,首次来华调查土地资源,但未深入中国大陆内地。早在—年时,德国政府曾派李希霍芬(或泽李希德霍芬)来中国进行“地质”调查,李希霍芬特别注意调查山东地区的资源,“游历山东内地,于矿山物产调查甚详,盛为称誉,以是德人愈益垂涎”。但此时的德国还未将占领问题提上日程。对于德国将在中国获得一个据点的企图,李希霍芬在一开始大力建议舟山,但在占领舟山的计划失败后,最迟在年,他已公开谈到一个以胶州为中心的铁道网的计划,并专门写了《山东及其门户:胶州》(SchantungundSeineEingangspforteKIautschou)及《胶州的地位及其将来的意义》等论著。他首先从地理学家角度,通过区域分析认识到胶州湾的区位价值以及胶州湾与腹地山东、华北的关系,德国选择胶州湾作为在华据点的决定与李希霍芬的著作关系甚大。

在中国期间,李希霍芬对山东各地考察期间,首先发现了山东的煤矿资源,包括山东的农产和矿产。他对山东的煤矿特别注意,记载了各煤矿的地点和产销情况,认为山东的煤“品质优良,乌黑而坚硬,火焰明亮,能制成上等焦煤”,是理想的能源。

其次,他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认识到胶州湾优越的地理条件,因为“此地的港口符合一个伸展到华北的铁路网的海岸据点的条件”,所以他认为胶州湾具有“未来的重要性”,并“盛称胶州湾之重要,及山东省将来发展之最有望”。总之“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胶州湾不可”(图9)。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提出了开发利用胶州湾区位价值的方案——修建胶州湾通往山东内地的铁路线。李希霍芬设想的这条铁路经过济南再通向北京和河南,为出口华北的棉花、铁矿和其他产品创造一个便利。

图8李希霍芬

图9德国人绘制的占领胶州的明信片

2

德国选择和占领青岛

李希霍芬对山东以及胶州湾的评价,引起德国政府的极大兴趣,但这毕竟仅是有限的调查和论述的结果。

在其后的几年时间里,德国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多方论证,才最终决定了夺取胶州湾。年代,德国先后考虑过三沙湾、台湾、海南岛、舟山、厦门、金门、威海卫等地区,但因种种原因没有付诸行动,—年的中日战争使德国人重新看到了机会。中日战争之后,德国以出面干涉还辽有功为由,获得了汉口、天津租界,但德国人并不满足,继续积极活动,以实现获取一个据点的企图。对于德国来说,胶州湾地区的缺点一是位于大陆之上,容易与中国发生纠纷,二是胶州湾的价值必须通过修建铁路才能体现,这无疑会增加投资。三是胶州湾位置偏北(德国人曾一度认为胶州湾在12月—次年3月期间港口冰冻)。年9月,胶州湾已被德国外交大臣认为是“关于取得它的交涉最有成功的希望,因为在这方面我们只须与中国单独交涉”。

年8月,德国政府命令远东舰队司令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AlfredvonTirpita,—)在中国沿海查勘,包括调查胶州湾和山东半岛的军事形势与经济情况。提尔皮获认为胶州湾有许多优点适宜做军港。

年1月,海军部建筑顾问、海港工程督办、著名海河工程专家乔治·弗朗鸠斯(GeorgFranzius)被派往中国,从海军技术及商业之用对几处有关地点进一步考察。经过与其他地点的比较以及对胶州湾地区的初步调查,弗朗鸠斯认为胶州湾最适宜于德国的需要(图10)。弗朗鸠斯首先对港湾和它附近的土地做了最仔细的研究,他发现:1)充满港湾的泥沙是被溪流从附近的土地上冲来的,这些土地上连树木都没有。可以把这些溪流控制起来,从而使泥沙淤积,很快形成干燥的土地。同时对各个山丘重新进行绿化,也会最终阻止泥沙的流失。2)海湾的大部分很浅,但港湾的人口处却很深,足以通过最大的远洋船舰。3)进入港湾后水面2里宽,有一处深水盆地的直径接近4里。从这一盆地开始沿着东部海岸延伸着一条约4里长、多米宽的海沟,退潮时约有6米深,这一地带非常适合建港口。

弗朗鸠斯还亲自验证了李希霍芬在30年前的结论,即胶州湾在与济南府的连接上没有不可克服的技术困难,通过铁路的延伸与北京也可连接起来,并得出了胶州湾作为自由港将会迅速发展的结论。年6月18日德皇威廉二世批准了夺取胶州湾的计划。

弗朗鸠斯写成了有关胶州湾资料的详细的技术性考察报告,其中对胶州湾的位置、形势、港口、面积、岛屿、气候、风位、潮汐差度、地质、饮水、居民、商业、工业、交通、渔业、农业、道路、航路、房舍、建筑材料、车站地点、海水盐分、动植物分布、水深之增减、海岸高低、泊锚地等近30项内容做了极其详细的调查记录和研究。甚至“小而一块礁石、一片沙土此后如何利用,大而铁路航路船坞如何设备,以与香港上海竞争,逐条计划,以立日后建设之基础”。

在目标决定之后,德国又通过种种外交方式,排除占领胶州湾的外来干涉因素(主要是俄国,因为俄国舰队曾多次在胶州湾过冬),制订了占领胶州湾的计划。而清末中国国内混乱的社会局面,以及国人对外国人的敌对排斥情绪,使德国人自信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个借口达到他们的目的。年11月4日,两名德国施泰勒教会的传教士韩理和能方济在山东曹州府境内的巨野磨盘张庄教堂被杀。德国人终于找到接口,迅速做出反应,两天后,德皇威廉二世下令远东舰队立刻驶往胶州湾。

年11月13日,德国远东舰队司令奥托文·迪特里希(OttovonDiederichs)少将率领恺撒号、亨利亲王5号和考默隆号三艘战舰抵达胶州湾(图11、图12)。11月14日舰队以演习的名义通过青岛前海栈桥登陆,占领青岛。12月17日,章高元率清军全部撤离。

图10弗朗鸠斯的《胶州》一书

图11李希霍芬标注的山东地理地图

图12年德国军舰侵占青岛

3

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

德国人在占领胶州湾后,很快提出了“巨野教案”的赔偿要求包括:1)山东巡抚撤职;2)中国政府出资修建安治泰主教教堂,并由皇帝勒石保护;3)严惩一切祸首并赔偿全部损失;4)担保不再发生类似事件;5)赔偿德国因此事而产生的一切费用。当时清政府坚持要求德国从胶州湾撤军后才能开始谈判。德国方面则考虑到中国以及在华其他列强可能的反对态度,一开始并没有充分的信心认为自己可以取得这一地区的所有权,甚至做好了把胶州湾地区作为一个可以换取中国其他沿海地点的交换条件的准备。但由于清政府懦弱无能,即害怕得罪众列强,又害怕德国要求巨额赔偿,在与德国的交涉过程中,甚至提出比德国人的要求给得更多的提议,这使得德国人坚定了长期占领胶州湾地区的信心(图13~图15)。

图年青岛规划

图14胶澳租借地周边图

图年胶州湾图

年1月5日,清政府接受了德国的领土要求,胶州交涉基本结束。年3月6日,德国驻华公使海靖与李鸿章、翁同龢在北京签订《胶澳租借条约》。条约确定了德国人在青岛统治的特权。条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胶澳租界

中国允许离胶澳海面潮平周边一百里内,准德国官兵无论何时过调,中国如有饬令设法等事,先应与德国商定。中国允将胶澳之口南北两面租与德国,租期99年,租期未完,租界均归德国管辖,中国无权治理。

兹将所租各段之地开列于后:1)胶澳之口北面所有连旱地之岛,其东北以一线自阴岛东北角起至崂山湾为限。2)胶澳之口南面所有连旱地之岛,其西南以一线自离齐伯山岛西南偏南之湾西南首起往笛罗山岛为限。3)齐伯山、阴岛两处。4)胶澳之内全海面至现在潮平之地。5)胶澳之前防护海面所用群岛,如笛罗山、炸连等屿。至德国租地及胶澳周边一百中国里界址,将来两国派员查照地情,详细定明。

嗣后如德国租期未满之前,自愿将胶澳归还中国,德国所有在胶澳资项,中国应许赔还,另将较此相宜之处,让于德国。德国向中国所租之地,德国应许永远不转租与别国。租地界内华民,如能安分并不犯法,仍可随意居住,德国自应一体保护。倘德国需用地土,应给地主地价。并中国原有税卡设立在德国租地之外,惟所商定一百里地之内,此事德国即拟将纳税之界及纳税各章程,与中国另外商定,无损于中国之法办结。

(2)铁路矿务

中国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两条铁路,一条由胶澳经潍县、青州、博山、淄川、邹平等处到济南,一条由胶澳往沂州及由此经莱芜至济南。铁路两方各30华里内,允许德国开挖矿产。

(3)山东全省办事之法

山东省内无论开办何项事务,或需外资,或需外料,或聘外人,德国商人享有优先承办之权。

8月至10月,中德又签订了《胶澳租借地合同》《胶澳潮平合同》和《胶澳边界合同》。

根据3月1日颁布的《帝国法令》,年4月16日,德国在租借地设立胶澳总督府;4月27日,德国政府向世界宣布胶澳地区为其保护地;9月2日德国政府将整个租借地作为自由港宣布向世界各国开放;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

三德租时期青岛的规划

年德国海军占领青岛,次年与清政府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并于年9月2日在德国国内首次公开了青岛新城的“建筑规划”。年5月德国又根据占领的要求和征求的意见,对原规划进行了修改,年正式推出了青岛第一个城市规划。作为殖民者,德国人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angshanjixiea.com/sbxq/1625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