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酒渣鼻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310/8733680.html共和国长子的前世今生(一)洛阳棉纺织厂吕军
共和国长子的前世今生(一)洛阳棉纺织厂
吕军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项国家重点骨干项目中有7项落户洛阳,洛阳因此被确定为重点工业城市,一举跻身国家十大重工业基地。年3月,随着毛泽东主席决定把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厂放在九朝古都洛阳,使洛阳成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一片热土。"一五"时期,洛阳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全国项重点工程中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热电厂和洛阳铜加工厂等,成组地布局在洛阳建设。这些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械厂、洛阳铜加工厂、河南柴油机厂、洛阳水泥厂、洛阳热电厂,加上“二五”期间兴建的洛阳耐火材料厂、洛阳玻璃厂和洛阳棉纺织厂,合称“洛阳十大厂矿”,成为洛阳工业实力的象征。
当年,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以上海、东北三省、山东、河北和广东等地人居多,在洛阳兴建起了一个涧西区,至今留下的广州市场(友谊宾馆所在地)、“上海市场”正是当年以广州人和上海人为主聚集的地方。洛阳白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为洛阳棉纺织厂(河南洛阳市棉纺西路60号),洛阳棉纺织厂(俗称“纱厂”)地处西工区,与洛阳玻璃厂一西一东,相距约两公里。筹建于年,创建于年,年初步建成投产,年正式投产,到年洛阳棉纺织厂续建全部投产,原有职工9,人,累计投资0.57亿元,人均0.59万元,仅为玻璃厂的1/6,属劳动密集型企业。根据《洛阳棉纺织厂厂志》记载,建厂初期(年)从郑州五个纱厂调入老工人人,其中档车工,保全工人,技术工人只有98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相当一部分是文盲。年11月集团公司改制为“洛阳白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企业拥有子公司17个。现有职工人(年,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人),纱锭枚,织机台(其中先进无梭织机台),引进世界先进转杯纺头,各类服装设备多台,引进针织大园机20台以及成套的中成药生产线。年产棉纱吨、棉布万米、服装40万件(套),针织坯布1吨,集团主业拥有纱锭85280枚。企业为全国首批“两纱两布”《出口质量先进单位》,国家商检局《贯彻执行商检法先进单位》,几度获外商赠送金牌。企业年销售收入在6.5亿元以上,年出口创汇均在万美元以上,其中自营出口创汇万美元以上;在全行业综合效益排名中位于前列。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累计投资3.39亿元,引进国外清钢联、浆纱机、整经机、自动络筒机、气流纺纱机、精梳机、片梭织机、喷气织机等先进设备,集团的精梳纱、无结头纱、无梭织机、无梭布的比例已经分别达到35%、%、36%和60%,产品高附加值比例突出。就是这样一个曾以纺织、服装设计与制造为主,兼营中医药研究与生产、房地产开发、纺织机械设计与制造以及商业贸易等业务,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国有集团化企业,在年之后,纱厂开始走下坡路。在经历多年的“蹒跚”之后,洛阳中院批准了破产管理人即洛阳国资委对白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重整计划。年
刘老师年从一拖来到纱厂,直到年退休,在纱厂一干就是28年,刚一进厂的时候,感觉自己笨手笨脚,为了学打结,就在宿舍里和伙伴们练习,手都磨出泡,好在年车间任务量不是很重,在并捻车间,一个人看25个锭子,90年代,厂里加大产量,每人看50个锭子,很多人完不成产量,要扣浮动工资,下班后还要加班补产量。
很多人知道纱厂,但不了解纱厂的生产工艺,目前,纺纱行业多以环锭纺工艺为主,个别企业采用气流纺工艺。环锭纺共有六道工序:一是清花,即清除棉花或化纤中的杂质,并开松成卷;二是梳棉,即在清花的基础上,第二次清除杂质,将原料梳理成条;三是并条,就是将棉条牵伸合并,成条卷绕;四是粗纱,就是将卷绕的棉条初次牵伸成形;五是细纱,就是将粗纱再次牵伸成细纱;六是落筒,就是将细纱圈绕于塔形的纸筒上,即可作为成品入库或用于织布。环锭纺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为:棉花、化纤→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落筒→包装。气流纺的工序与环锭纺相比,则是简并了粗纱和细纱两道工序。气流纺一般生产比较粗的纱,即纱的支数在10支以下。由于产品市场需求不大,使用该工艺者较少。气流纺生产工艺流程主要为:原料→清花→梳棉→并条→落筒→包装。
简单说纱厂生产流程:棉花(或其他)-----通过抓棉机进入混棉器-----清棉(除去杂质等物)---梳棉-------制成棉条-----粗纱----细纱----络筒-------浆纱-------织造----后面就是坯布整理,根据要求不同而不同,一般就是退浆,定型,整幅等。纺纱以前的工序统成为前纺,包括清花、梳棉、并条、精梳(含条卷、并卷等)、粗纱等工序;而将将纺纱以后的工序统成为后纺,包括络筒、并纱、捻线、摇纱、烧毛、成包等工序。布机车间
纱锭纺织女工
验布机
成品潮湿的车间、超大的噪音、一年四季都是“夏天”就是纱厂的真实写照,每人8台机器之间7个半小时不停息穿梭的“长征路”,深夜12点不论瓢泼大雨还是大雪纷飞也要去上夜班--年9月,我走进洛阳白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体验织布车间挡车工工作。戴上卫生帽,换上短袖工装还有平跟鞋,我成了洛阳白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织布车间一名见习挡车工。
实习老师说“在厂里提高单人班产量后,很多人不想干了,因为在别的厂的时候,还有干有歇,可干这个工作,一下子猛跑了7-8个小时,一个班跑下来,腿都跑肿了,出来耳朵都是鸣的。”特别是四班三运转的工作,生活没有规律,夏天大雨、冬天大雪上夜班最难受,要起早赶车,夜里12点开始上班,那时候被窝才刚刚暖热,正睡得熟,要提前一个多小时出门等班车,一点也不想起床。
为了保证布的质量,车间里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必须至少在20℃以上。在车间里,一年四季都是“夏天”,工人们一年四季都是穿凉鞋、布鞋和短袖。夏天温度达到30多℃,但也不能开风扇,整个车间就像一个大烤炉一样,不工作都汗流浃背,更别说不停地工作了。张老师说,一到夏天,汗珠子不停地往下掉,她身上几乎没干过,全是汗。到吃饭时间了,匆忙吃着自己从家带的蒸米饭和菜(有时候是卤面、油饼、馒头),喝着白开水,就着酸辣土豆丝、小青菜、煎小鱼最下饭。老师说"8小时上班时间中途只有20分钟的吃饭时间,其他时间不能休息,机器不能停止运转。就是这20分钟还忙里偷闲,吃饭唠嗑不耽搁,人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话不假,女工们在一起互相换着各自带来的饭菜,你吃我的,我叨你的,品着谁家的饭菜最受欢迎,有时还忘不了张家李家,打诨逗乐。厂里有食堂但是都不敢去食堂吃饭,因为怕耽误时间",几乎所有的职工都是从家里带饭,像米饭、包子、油饼等简单的饭菜。小记年初,学校组织在纱厂学工,那时都是厂里都是老织布机,任务量也没有现在高。纱厂女工是一个让很多人羡慕的职业,就像电影《如果。爱》里的歌曲《金梭和银梭》描述的,年轻的纺织女工们每天清晨,穿着漂亮的布拉吉和各色衣裙一个赛一个的美,骑着自行车,迎着朝阳,在柏油马路上飞驰,嘴里唱着“太阳太阳象一把金梭,月亮月亮象一把银梭,交给你也交给我,看谁织出最美的生活。金梭和银梭日夜在穿梭,时光如流水督促你和我,年轻人别消磨,珍惜今天好日月好日月,”真是喜欢了一代人。中午开饭时机器停止转动,吃饭时间足足30分钟,铃一响车间里的轰鸣声一下子静下来,耳朵好像有些不适应了,只有我们的走路声和说话声。漂亮的纺织姑娘们成群结队拿着饭盒往车间南门走,食堂炊事员早已把饭菜放在走廊的长桌子上了,他们笑脸相迎打招呼。主食有米饭、馒头、花卷、包子,有时候是卤面、面条,光菜就有五六盆,荤的素的很全。装菜全是直径半米的白色大瓷盆,还有汤,价格很便宜,食堂饭菜经常改换品种,我们都愿意吃食堂。九十年代吃饭时间说是30分钟,但是打了折扣,只有20分钟,再后来减到15分钟,现在为了减少机器启动时断线,女工们干脆就不停车,换班吃饭,就跟抢饭吃。因为车速快,停台率比较高,线头断了、纬纱断了等情况,都会停台,有时候一台车一个班会停四五十回,需要及时不停地巡回查看。所以就连上厕所,也跟打仗似的,因为必须保持机器运转,就让其他人看管一下,快速回来,以免停台。有时候会出现8台车会有6台同时停台的情况,在这个时候看着车都停了就会非常着急。每天7个半小时,在织机间巡回,一个小时至少要跑2-3公里路,一个班8小时要跑约20多公里,一个月23个班大约多公里,一年12个月算下来大约要跑6千多公里路,几乎每两年就是一条“长征路”。
一进车间,机器轰鸣的特大噪音,让人不得不赶紧捂着耳朵,紧接着就是眼前花毛乱飞,如柳絮飞扬,翩然起舞。白色的布,白色的纱,白色的线,眼前一片白茫茫。偌大的车间有五六百台机器,工人却看着明显没有机器多。后来才得知,原来一个工人要看管8台机器(以前是2人看8台机器),我惊讶地不禁张大了嘴巴,机器那么大,虽然相距不远,在两排织布机8台机器前来回穿梭,绕机检查一圈也至少需要4至8分钟的时间。师傅声嘶力竭地在耳边大喊。“啥?”只看到师傅张张合合的嘴巴,感觉比平常愤怒时跟人吵架时的声音还大,可就是听不清楚她到底在说什么,纬纱断了机器停了,师傅把“纬纱”的线轻轻捡起,手指把两个线头一搭,一缠、一拉,眨眼间一个结就打好了。原来是纬纱断了,接好线头后,机车重新运转起来。在准备车间并捻,锭子一没有线就自动跳起,女工们蹬着小车赶紧跑过去再接上线头,将锭子摁下去继续转,一个班不停地来回接线头,因为线一断就停机,为了保证产量,就得马上奔过去接上,为了早发现疵点早处理,就得多巡回,不停地走。80年代每人看25个锭子,90年代厂里进口了德国机器,人就开始忙了,现在由2人看50个锭子改为1人看50个锭子,劳动强度增加一倍,很多人完不成产量,要扣浮动工资,下班后还要加班补产量。8个小时眼、脚、手都忙个不停,还要快。一进车间,胸口就堵得慌,下班后耳边还嗡嗡直响,浑身像散了架,回家就粘床,有时也不能马上就睡着,有时候还闹失眠,就是闭着眼也不想动,饭也懒得吃,没胃口,且很少出门。也许她们给外界的感觉傻乎乎的,因为生活比较单调,也没有啥社交,天天2点一线,工厂—家—工厂,和外界接触也不太多,着实是太累了、太困了,也懒得出去。
轻纺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女工常常占绝大多数,因此“纱厂”有女性化的弱、柔现象出现,由于纱厂特殊工作环境加之女工的特殊生理,超强劳动使纱厂女工相当部分都患有心脏病、风湿关节炎,颈椎腰椎骨质增生、气管炎、下肢静脉曲张、耳背还有妇科病等职业病。医院办事,在输液大厅里,见到退休的老年人占了相当一部分,有的一年来输一次,有的来输液2次,平时看病拿药就不用说了,医院好像是她们的家。
刘老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年进厂,从年开始,由于沙厂高强度的工作,身体积劳成疾,医院,年退出岗位,年退休。退休后身体一直不好,很虚弱,喘气不畅,连走路都困难,纱厂女工的通病她全摊上了,一到冬天不敢出门,出门也得带上药。经过几年慢慢地调理和锻炼,身体逐步恢复,人也有了精神,还能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现在又焕发了青春,蜕化成一个全新的、乐观的女性。
年春上,听工友说纱厂已经开始往孟津搬迁,刘老师对小记说想再去看看挥洒了她青春热血的厂子,因为年6月底整个生产区就全部拆迁完毕,厂区再也看不到了。从进厂到如今已34年了,虽说这里是给她留下一身病的地方,她还是不能忘怀,就像很多女工一样,在这里从年轻走向中年再到退休,从恋爱、结婚、生子当母亲。因为在这片热土发生了很多的故事,结识了很多的好姐妹、朋友,还有挥之不去的记忆。有过欢乐,有过开心,有过困惑、痛苦,有过--。特别是建厂初期的老姐妹们,很多都已作古,健在的也是病痛缠身,对于沙厂的情感可不是一句话能了结的--。我给刘老师在已经开始拆迁的车间里留下了最珍贵的镜头。
纱厂白马集团年修建的办公楼,楼后门直接进入车间。比佳乐GTX剑杆织机小记在即将拆迁的车间里多臂多梭织布机拆了一半的车间原来工作时的小车老式并条机老式验布机21世纪新式验布机最后一次验收走出车间,感慨万分,不是一两句话能归结的。
在位于孟津县华阳产业集聚区的洛阳白马集团纺织搬迁项目新厂房已经投产。该项目是洛阳市四大搬迁改造项目之一,投资6.98亿元,占地亩,主要生产棉纱、棉布、混纺纱、混纺布等新型纱线和织物。该项目于年10月开工建设,目前,所有设备安装调试已结束,完全具备试生产条件。项目投产后,可年产棉纱吨,高档服装用布及家纺用布万米,年销售收入达6亿元,可安置多人就业。纱厂新厂房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安装调试纺织机械设备
我们祝愿这匹换装后的洛阳白马迅速腾飞起来,白马展翅,翱翔太空。让我们为之再骄傲一次,共和国长子—洛阳棉纺织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angshanjixiea.com/sbjs/15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