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机械设备

建设高品质城市青岛发布ldquo十


3月3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市建设高品质城市的重点任务和举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德志,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科,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波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01

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构筑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格局

一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保障高品质城市建设行稳致远。建立健全“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成并组织实施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导区(市)全面完成分区规划(包括平度、莱西市级国土空间规划)、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审批工作。制定空间类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编制完成海岸带及海域空间、综合交通、村庄布局等专项规划,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加强和规范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工作,实现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全覆盖;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健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动态监测城市体征,动态维护调整规划实施。

二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高品质城市建设蓄势增能。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树立底线思维,保护好以胶州湾、崂山等为核心的山海岛湾自然地理格局和胶莱平原粮食主产区,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严格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科学布局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保障粮食安全,引导城镇集约适度。尊重顺应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实施聚湾强心战略,提升环胶州湾地区发展密度和浓度,打造内生活力的环湾都市区,带动全域统筹发展,构筑“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开放型”国际化大都市空间布局。强化青岛核心城市地位,加快培育青岛都市圈,以都市圈为主体带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三是严格底线约束,蓝绿相依、山海城相融的生态基底更加稳固。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城镇化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引导核心保护范围内的现状镇村、耕地、矿业权逐步退出。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实划牢,逐年补充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全面实行田长制,将监督管理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完成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矿山生态修复,实现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利用率%。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牵头建立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修复多元化投资机制,深入探索有效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生态产品供给的政策措施、产权安排和运作模式。

持续提升宜居宜业城市品质

一是构建都市生活圈、地区生活圈和社区生活圈,优化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树立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主旨思想,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按照以人为本、适度超前、分级配置的原则,以通勤空间尺度和设施服务半径为参照,完善国际化、高端化的消费休闲设施,优化配置科教文体卫等公共资源,保障公服设施项目落地,补齐公共设施短板。结合社区生活圈设置,完善开敞空间和慢行网络,提高人居环境品质。引导政策性住房优先布局在交通和就业便利地区,加大人才公寓、安居住房供给。

二是推动人、城、产、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划定工业区块控制线,稳定工业用地规模比例,保障发展实体经济的产业空间,预留低成本创新创业空间。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功能复合的产业社区,优化完善与城市功能、产业布局相融合的公共交通体系与设施布局。完成并实施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有效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作用,协同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有序推进市北邮轮母港区、李沧楼山片区等区域转型发展。

三是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支撑。改革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以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计划的依据。坚持市级统筹和分级配置充分结合,强化市级要素安排和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实现“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坚持用好增量和挖潜存量齐头并进,积极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持续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协同推行“标准地”制度。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不断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要素保障。

充分彰显山海城融合共生城市魅力

一是运用城市设计手段,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发挥城市设计对规划的支撑作用,将城市设计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构建城镇乡村和山水林田湖草相协调的空间关系,构筑蓝绿交融的开敞空间网络,营造宜人场所和活力空间,塑造优美的城市空间形态。结合实景三维青岛建设,搭建三维空间审查管理平台,提高规划审批服务水平。组织城市设计竞赛,引入高水平设计团队,做好滨海、滨河、临山、环湾等重点区域和中心城区商业商务等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依托学会、协会等行业管理机构,搭建设计交流平台,繁荣设计创作,打造设计精品。

二是加强规划引领,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系统梳理我市历史文化保护要素资源,深度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价值,传承历史文脉,讲好青岛故事。推动实施中山路及周边区域保护与更新规划,系统提升中山路及周边区域城市品质,激发老城区活力。深入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完成并实施楼山后老工业区城市更新规划,推动城市工业文化遗存从“工业锈带”转变为服务于休闲健身、观光旅游的“生活秀带”。

三是营造有温度、有气质的公共开放空间。推进开展公共空间品质评价,加强公共空间体系构建和节点景观设计,推动商业商务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环境改造提升。持续实施城市空间微更新,以市民需求为导向,以功能提升为核心,不断提升人居生活品质。依托两馆一园(规划展览馆、雕塑馆、雕塑园),举办大型公共艺术活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公共空间艺术品牌,推动公共艺术植入公共空间。

02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建设高品质城市

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聚力提升人民群众居住品质

“十四五”时期,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着力解决住房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一)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防范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管控和房地产交易资金监管。规范商品住房销售管理,完善房屋网签备案制度,健全以网签备案制度为基础的房地产交易管理体系,强化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指导。健全房地产行业信用评价体系,与社会信用系统对接,建立健全多部门、跨区域联合工作机制。健立住房和土地供应联动机制,合理安排住宅用地供应,根据住房需求变化,做好住宅用地需求预测和供地计划。

(二)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促进住房保障对象从以户籍家庭为主转向覆盖城镇常住人口;优化多主体、多渠道的保障性住房供给方式,推动住房保障方式从政府单一供给转向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多主体供给;合理调配公共住房供给结构和优化公共住房空间布局。

(三)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通过完善多样化多渠道的租赁房源供应体系,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租赁市场供应主体,提高规范化信息化的租赁监管服务水平等举措,形成租购并举、协调互促的住房发展格局。

(四)提升居住品质和服务。以提升新建住房品质、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和全面提升社区服务为重点,“十四五”时期,着力提升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标准、住房设计建造质量和设施智慧化科技化水平。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品质

(一)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构建“快速成网、节点立体、主干完善、次支贯通”的市政路网体系。建设胶州湾第二隧道,推进杭鞍高架二期-辽阳路等快速路工程,新建海尔路-银川路等立交工程,实现快速路系统“成环成网、互联互通”。积极推进唐河路-安顺路等主干路建设,打造高效畅通骨架路网,促进各区及功能组团间联系,加密次支路网建设,畅通微循环。二是推进智能停车设施建设。采用地面与地下、立体与机械式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市级智慧停车系统平台融合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5G传输等手段整合、盘活全市停车资源。三是推进多功能杆体建设,结合道路新建、扩建和整治,推进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型智能感知设施建设;加强老旧路灯设施改造,提高城市路灯智能控制水平。

(二)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一是在供热方式转变上求突破。在市内三区范围内开展“煤改气”改造试点工作,充分论证海阳核电供热的可行性,打通热源之间的联通管线,构建“民生保障有力、多能高效耦合、清源慧网低碳”的清洁供热体系。二是在气源保障能力建设上求突破。统筹LNG接收码头、应急调峰储气设施和燃气管网布局建设,提高我市天然气供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三是在环卫处理体系上求突破。建设胶州垃圾处理园区,完善与垃圾分类相适应的终端处理设施、处置系统。

(三)加强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一是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贯彻实施《青岛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完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闭环管控机制,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到年,实现50%城市建成区达标;二是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贯彻落实《青岛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科学编制修订管廊规划,优化“干线、支线、缆线”管廊布局和供给结构。“十四五”期间,建设各类管廊50公里。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青岛样板

(一)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规范提质。持续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类覆盖率%。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系统,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二)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改厕后续管护机制,按标准设置服务站,满足户厕和公厕维修清运需求。按照“就近消纳、鼓励还田、资源利用”的原则,探索建立农厕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

(三)继续推进美丽村居试点建设。“十四五”期间,持续建设省级美丽村居试点,打造市级美丽村居试点。推进村居建设与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及典型引领相结合,探索打造“村嵌山海间、乡融田园里”的“鲁派民居”青岛样板。

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着力转型城市建设模式

“十四五”期间,转变城市建设“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方式,加快推进国家级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全面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将提升建筑品质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形成科研技术领先、集聚优势显著、产业规模突出的全产业链体系。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生态城镇建设,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青岛)自由贸易试验区、红岛经济区、蓝色硅谷核心区、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规划建设5个绿色生态城区和张家楼、夏格庄2个绿色生态城镇。坚持保护优先、传承城市历史,进一步做好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相关工作,积极推进中山路等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

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力打造“智慧住建”标杆

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应用,建设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为数字青岛和城市云脑提供数据底座。推动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智慧物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到年,整体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03

市城市管理局建设高品质城市

方面的有关计划

“十四五”时期,将继续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开门办城管”的工作理念,按照“精细化管理、科技化赋能、全民化参与”工作思路,坚定走好“开放路”,打好“服务牌”,持续打好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聚焦解决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问题,千方百计提高市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让市民群众感到更加方便、温馨。具体地说,就是要全面建设“六大城管”。

一是努力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全民城管。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开展《青岛市违法建设治理条例》《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青岛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的调研起草。发挥市城管办统筹协调作用,协调解决城市窨井盖等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普遍性、综合性城市管理问题。运用市场的力量和资本的逻辑撬动城市管理工作,持续推进环卫等行业市场化改革。推广“三长一站”工作模式,开展“全民城管·温馨家园”公众参与城市管理行动,推行“个十百千万”工程,打造全民城管治理模式。

二是努力提升“科学化”运行水平,建设品质城管。持续提升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城市景观美化水平。

——燃气行业:积极推进天然气在供热、交通等领域应用。推进餐饮业、商业网点管道天然气替代瓶装液化气,在居民用户中推广应用安装不锈钢波纹管、燃气报警切断装置等,用户安检实现年度全覆盖,消除用户端安全隐患。市区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年用气量达到49.5亿立方米。

——供热行业:稳步推进燃煤热源清洁化利用,构建“多元供热、相互支撑、安全稳定”的城市供热运行保障体系。全面摸排运行15年以上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供热管网,并按计划更新改造。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加快整改供热不达标问题,高质量保障好采暖季供热。“十四五”期间,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5亿平方米,供热能力达到兆瓦。

——环卫行业:主次干道机械化保洁率达%,深度保洁道路创建达0条。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深化公厕品牌建设,公厕密度达到4座/平方公里。普遍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以上。完成六大集中处理园区布局,形成规模适度超前、以“焚烧为主、生化为辅、飞灰填埋保障、卫生填埋应急”的全域统筹处理格局。建立城市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体系,补齐源头、末端科技监管短板,加强“2点1线”闭环管控,许可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密闭率达%。

——市容景观行业:完善户外广告、招牌、海水浴场、城市广场、夜景照明长效管理机制,开展户外广告招牌、海水浴场管理、夜景照明“增品提质”行动,打造门头招牌特色展示街区,打造洁净序美的海水浴场,规范夜景亮化设施养护管理、推进浮山湾灯光秀品质提升。夜景亮化设施完好率达到97%以上,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

三是努力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建设温馨城管。进一步丰富“星期三问城管”品牌内涵,推出《城管帮您办》《行风在线——星期三问城管》特别节目等系列活动,提高品牌影响力。以开展“提效能解难题优服务”活动为主线,细化便民服务标准体系和运行体系,定期推出一系列接地气、见实效、凸显人文关怀的便民服务措施,让市民群众感到方便、温馨。用好行风在线、民生在线、网络问政等平台,热线24小时畅通,对非咨询类来电应访尽访,对群众多次举报和回访不满意问题挂牌督办,热线回访服务满意率达到99%。

四是努力提升“智能化”应用水平,建设智慧城管。实施“城管云脑”工程,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协同联动、全市一体、高度集成”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全市覆盖率%,总体结案率达到99%以上。把大屏“观”、中屏(PC端)“管”和小屏(移动端)“干”相结合,促进行业管理模式创新,推进供热、环卫、广告等行业智能化管理走在全国前列。办好全国科技赋能城市管理大会,用好城市治理智联盟平台,全面展现青岛科技赋能城市管理成果,打造领跑全国的“青岛模式”。

五是努力提升“规范化”执法水平,建设高效城管。持续推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完善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以及公检法部门间的联动机制,依法高效处置违法行为。开展全市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执法队伍纠察,加强协勤队伍管理,星级中队(规范化建设中队)达到95%。对市民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angshanjixiea.com/sblt/161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