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记忆(9)作者/遆国宁九、初到白涛朝天门,原题"古渝雄关",曾是重庆十七座古城门之一。据传南宋偏居江南后,时有朝廷钦差自长江经由该城门传达圣旨,故得此名。由于位处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水深面阔,位置优越,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江面樯帆林立,舟楫穿梭;岸边房屋密布,人行如蚁,是重庆最大的码头。年12月22日,夜色沉沉,深冬的薄雾笼罩着山城重庆。喧嚣了一天的朝天门码头依然是那么繁忙,岸边的万家灯火倒映在宽阔的江面,宛如闪烁的星辰。一艘艘船只驶过,声声汽笛划破夜的宁静,船后拖起长长的尾波,满江的光影就摇啊跳的,化作一道道五彩斑斓的流苏。就在这迷人的夜色里,一列列整齐的队伍,背着行装,沿着陡仄的、长长的台阶正下到江边码头。这些北方的青年,大都是第一次来到南方。几天几夜闷罐车的生活刚刚过去,他们贪婪地呼吸着这湿润而凉爽的空气,好奇地四下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城市,心里也许有太多的话但却没人说出来,大家伙都静悄悄的,仿佛怕惊扰了街边人家的睡梦似的。队伍在快速行进,听得见的只有他们“踏踏、踏踏”的脚步声。通过长长的踏板,他们终于登上了停泊在岸边的一艘大型客轮。安顿停当之后,新兵战士们就三三两两地跑到了甲板上,依着船舷栏杆,欣赏起了这江城的夜景。“没见过吧,其实咱们部队的夜晚也和这儿一样的美!”接兵的班长走上甲板,一边打劝新兵们赶紧回去休息,一边说道。“那,一定也是和重庆一样的大城市啰?”青年们一边往回走,一边急急地问道。“瞎打听什么,明天到了不就知道了!”班长笑着轻轻地呵斥到。带着对部队驻地的种种猜测,新兵们沉沉睡去,第二天天不亮来到涪陵。在这里,新兵们又换乘小火轮沿乌江逆流而上。正是黎明拂晓时分,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伴着“突突、突突”的马达声,船在乌江中缓慢行进。川东的早晨很美,江水清澈明净,两岸薄雾朦胧中透出座座高大的青山和绿油油的田野,如同一幅泼墨的山水画。随着轮船几个小时的持续前进,两边的山越来越高,人烟越来越稀少。或缓或陡的山坡上,矗立着黑乌乌的巨石,形状奇特,让人浮想联翩。再往前走,不时出现的“军事禁区、严禁入内”“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大幅标语似在提醒着新兵们:部队驻地就要到了!轮船转过一道大弯,面前突然变得开阔。左边山脚下一个小镇依江而建,古老、破旧的民居三三两两地挨靠在一起,绿树掩映中炊烟袅袅。往后一座雄伟、险峻的大山脚下,排列着好些矿山工程机械,道路上运送物资的汽车来来往往,靠近山根的电瓶小火车正在往附近的山沟里倾倒新开采的碴料。两边起伏的山坡上,一排排白色的房子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在漫山遍野青绿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正面的乌江上正在施工,只见红旗招展,人影闪动,看样子是要建一座跨江大桥。“这就是我们部队的营房,你们别看白天看着不咋地,晚上从远处看,层层灯光闪烁,像一座座高大的楼房。工地上也是一片灯火辉煌,一点也不比重庆的夜景差!”接兵班长指着远处山坡上的白色房子,自豪地对目瞪口呆的新兵们说到。
说话间,前方岸边一个简易码头已在眼前,只见许多老兵已然整齐列队,“咚咚锵锵”地敲着锣打着鼓,并不断高呼着:“欢迎新战友,向新战友学习,向新战友致敬!”新兵们看到部队要到了,顿时来了精神,也振臂高喊着回应:“向老战友学习!向老战友致敬!”上码头后,经过短暂行军,新兵部队就来到了新兵驻地。这是一处坐落在山坡上的新整出的平地,周围随形就势搭建了一排排宿舍,全部是竹片糊泥做墙、稻草油毡覆顶的简易板房。山坡下不远处就是波涛滚滚的乌江。接下来的日子里,新兵们将在这里接受为期三个月的训练,完成从一名社会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鉴于54师工程兵部队的特殊性质,新兵团党委和新兵连党支部对新兵首先进行的第一课是保密教育。要求新兵战士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部队的性质、执行的任务、地址等上不禀父母,下不告妻儿,更不准告诉亲戚朋友,要终身保密;不得打听其它营连的工程进度、施工位置;对外不准说部队番号,只能说信箱号;信件不得涉及机密事项;家属亲友不得来部队探亲,特殊情况来探亲的家属不准进入禁区。为了控制知密范围,防止泄密,要求新兵严格遵守区域管制制度,严禁跨区域活动。在新兵训练中,每天主要进行的军事科目和其他部队一样,也是队列、射击、投弹、反坦克训练等。快节奏的新兵集训是十分艰苦的。每天除早操外,那不止八小时的训练严厉而紧张。常规项目中的投弹练习能练得胳膊发肿;匍匐前进无论前面是泥水还是石堆,都必须按照指令前行而不能绕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三个月下来,新兵们崭新的军装,双膝、胳膊凸露部位大多磨成了破洞,浑身的军绿色已然褪色泛白。
在那个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年代,针对新兵们普遍存在的“想上前线打仗、不愿在后方施工”“想到大城市,不愿蹲山沟”的“活思想”,新兵团党委、新兵连党支部还在新兵中广泛开展了国防教育、形势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部队给每名战士都发了《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像章和一本笔记本,不断地组织新兵战士学习中央军委、军兵种和师团党委的有关文件、命令和指示,学习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古田会议决议》《反对自由主义》等著作,帮助新战士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入伍动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并要求新兵向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学习,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战备形势、任务的教育,新兵战士们在思想上逐步认识到:苏美正在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中央已做出决定,对我国国民经济做一次重大的区域型布局调整,即对东部“一线”和中部“二线”的经济建设项目实行“停”“压”“搬”“帮”,重点开发和建设西部(即“三线”、战略后方〉。这一战略方针,毛泽东主席用“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来加以概括。这两个口号不仅体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和战略部署,也是部队参加工程施工会战的动员令和进军令。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既然工程是国家在核威胁形势下确定的重点工程,那么身为一名特种工程兵当然责无旁贷!身为一名服役的工程兵战士,当然应该“既来之,则安之”,树立起以艰苦为荣、以参加三线建设为荣、以当特种工程兵为荣的思想,把工地当战场,把准备打仗的决心落实在战备施工上。由于有了这些朴素的认识和思想基础,训练结束后,新兵们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思想也变得积极主动,他们纷纷表示,坚决服从党中央的安排,做一名合格的工程兵战士!
新兵训练结束后,灵石籍新兵大多被分到12团(对外代号部队)。12团团部又专门对新兵们进行了该团团史的教育。通过教育新兵们了解到,12团的前身是辽南军区独立二师整训2团,这是一支受命危急、战果累累的英雄部队。解放战争时期,12团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南下武汉后加入解放中南的战斗行列,年在湖北黄陂正式组建为工兵5团,后经长沙一路打到贵州、广西,进行了历时两年的西南剿匪行动。新中国成立后,年10月24日,12团奉命 参加抗美援朝,主要担负给 总部修建防空洞、筑路及其他工程保障任务;年回国后,先在山东执行战备防御工程任务,年又奉中央军委命令,调入“特种工程指挥部”领导的部队,开赴大西北从事我国“两弹一星”工程建设任务,先后参与了甘肃酒泉国防科工委第20基地、新疆马兰国防科工委第21基地、二机部国营厂等国防特种工程建设。年秋,12团开赴四川绵阳,执行完成了二机部研究院的道路修建及营建任务;年底移防到现在的四川涪陵白涛镇,主要担负地下核工厂三公里长的地下引水和排水工程建设任务。通过团史,新兵战士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军委工程兵的光荣过去,他们深深为工程兵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所感动,思想面貌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以后在连队施工的日子里,灵石籍的名战士无论何时都能服从安排,勇挑重担,奉献青春,无怨无悔。无论担当何工种,他们都能积极投身到“争创四好连队、争当五好战士”的劳动竞赛中去,各自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他们递交申请书,积极向组织靠拢,入党率达到70%以上,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自觉性。灵石籍战士李计保新兵训练结束后被分到三营14连4排。他不善言谈,脏活、累活抢着干,而且从不张扬。每天早上,李计保总是一个人悄悄地起床,把全排战友的洗脸水全部打好,倒进洗脸盆内,以便战友们出操跑步回来马上就能洗脸刷牙。每次打饭,李计保总是跑在最前面,三两下吃完,等战友们吃完后,他又主动洗碗、扫地,做善后工作。他长年累月,天天如此,时间一长,打水、清扫这些活计好像成了他的“专利”。李计保日常生活如此,工作中更是带着一股子拼劲。李计保所在班的主要任务是打风钻、点火爆破,是一线作业的前项工作。打风钻消耗体力最大、最苦重,而点火爆破又最危险。李计保既打风钻又搞爆破,从不叫苦叫累,超常地吃苦耐劳。排除哑炮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他却总是冲在最前头,主动干,抢着干。他熟练的打风钻技术和精准的点火爆破技能,赢得了全连干部战士的一致好评,成为全连一线作业的标兵。由于表现突出,仅在当兵半年之内,李计保就光荣入党,在灵石名工程兵中最早入党,并且最早当副班长、班长、副排长,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还获得两次团嘉奖,荣立两次团三等功,是灵石籍士兵中唯一受过四次团表彰奖励的优秀战士。
另外一个表现突出的是来自灵石南关公社后河底村的王牛喜。王牛喜思想活跃,乐于助人,又格外关照队友,家乡的战友都喜欢围着他转,算是名新兵中的一个“核心人物”。新兵训练结束后,王牛喜被分到14连排12班。工作中,王牛喜个性强,干活卖劲,号召力也大,无论搞什么活动、干什么工种,都能指挥得当,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每次效果也好,老能当第一。由于出色的表现,没有多长时间,王牛喜就引起了连长王子恩的注意。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被直接提拔为班长,不久又被提为副排长,并代替受伤的排长主持工作。在此期间,王牛喜的左手在一次倒碴中被严重砸伤,满手鲜血淋漓,几根手指皮肉全部脱落,露出白森森的指骨。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一声不吭,自己一个人跑到连队找卫生员和营卫生室军医治疗包敷、养伤换药,并且每天照常到工地安排、指挥施工,真可谓“轻伤不下火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文革期间,一年一年的新兵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千里辗转来到重庆白涛,投入到施工大会战的滚滚洪流之中,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接受锤炼,不断成长。据54师全国战友联谊会不完全统计,全国从年至年应征入伍参加过工程建设的士兵共人,其中仅山西一省就有27人。年入伍的名灵石籍战士只是所有工程兵中少之又少的一部分,李计保、王牛喜也只是泱泱几万工程兵的一个缩影。他们是大会战的主力军,是这个绝世洞体工程的真正创造者和见证者!(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本文系为灵石文史丛书《永远的丰碑》所作,版权归该书所有,文中资料、图片均由原军委工程兵54师全国战友联谊会提供。
遆国宁:永不磨灭的记忆(1)
遆国宁:永不磨灭的记忆(2)
遆国宁:永不磨灭的记忆()
遆国宁:永不磨灭的记忆(4)
遆国宁:永不磨灭的记忆(5)
遆国宁:永不磨灭的记忆(6)
遆国宁:永不磨灭的记忆(7)
遆国宁:永不磨灭的记忆(8)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angshanjixiea.com/sbjs/14113.html